生活 | 一张信念网

 文 | HW君 


1. 信念之网

不知不觉,我在GoneMeme上已经写了几十万字了。

这些文字沿着时间的顺序,被分散在多篇文章里,它们包含着若干个主题,互相之间会有所引用,构成了一张还不算太过于复杂的「信念之网」。

信念之网」这个概念来源于奎因(Quine)

这个概念说起来也不难,但容许我多啰嗦几句,把它说完整。

 

1.1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一开始,对于「知识从何而来」的问题,人们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大致上可以将人们划分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是知识的来源。

人们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知识的真假。

而人的感官经验是不准确的,人们对于经验的主观诠释也是不准确的,所以基于经验的知识必然是不可靠的,不能成为真理。

 

经验主义则认为,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必须要经由自身的经验

知识从经验而来,并且要经得起经验的判定,如果知识无法和人们所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所匹配,那它必然是错误的。

脱离了经验事实的知识,只是一种无意义的空想。

 

举个例子,「1+1=2」是一个我们所公认的知识。

那么这个知识,它是源于理性,还是源于经验的呢?

两拨人各有各的说法。

 

身为数学家和哲学家的笛卡尔,便是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笛卡尔从极端的怀疑论出发,认为所有感官经验都是不可信任的,他只相信自己正在思考着这唯一可靠的知识。

因此有了他那句「我思故我在」。

 

而同样从怀疑论出发的休谟,则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

休谟怀疑所有人们看似理性的知识,都经受不起经验的考验。​

他的观点可以简单描述为,哪怕迄今为止我们观察到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我们也不能保证明天太阳就一定会升起。

模因 | #4 惊险的一跃

 

同样是从怀疑论出发,理性主义笛卡尔否定了人们的经验,而经验主义休谟否定了人们的理性

在两拨人争论了许久之后,康德出来打了一个补丁。

 

1.2 先验与后验,分析与综合

康德一开始着迷于笛卡尔,而后期又深受休谟影响。

康德试图调和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由此发展出了他的一套命题理论。

 

康德首先把命题划分成「先验命题」和「后验命题」的。

先验是说先于经验,先验命题也就是指不需要依靠经验就能判断真假的命题。

后验是说后于经验,后验命题也就是指需要依靠经验才能判断真假的命题。

也就是说在康德看来,有些知识是先天存在的,而有些知识是人们后天通过经验发现的。

 

然后他又提出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概念。

分析命题是指,如果一个命题的结构为「主语-谓语」,并且「谓语」概念被包含在「主语」的概念之中,那么这个命题就是分析命题

例如下列这一命题:

男人是人。

」这一概念已经被包含在了「男人」这个概念中了,因此它是一个分析命题

我们不需要经验,而只需要依靠理性,就能辨别分析命题的真假。

 

综合命题是则不能从句子的结构本身推断出命题的真假。

例如下列这一命题:

太阳从东方升起。

我们不能单纯依靠理性,就能断定这个命题的真假,而需要靠经验的观察,因此称为综合命题

 

那么也就是说,分析命题依靠理性而不依靠经验,而综合命题依靠经验而不依靠理性

是这样吗?

 

康德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有些综合命题并不是经验的。

例如这样的一个命题:

99+100=199

它并不是一个「谓语概念被包含在主语概念之中」的分析命题,因此是一个综合命题。

但是我们并不需要依靠经验做出这个判断,我们并不需要从1一直数到199,才能判断这个综合命题是正确的。

我们是通过理性来判断这个综合命题是成立的。

也就是说,康德认为存在着一类「先验综合判断」。

 

因此综合「先验」和「后验」、「分析」和「综合」这两对概念,有4种类型的判断/命题:

(1)先验分析判断

(2)先验综合判断

(3)后验分析判断

(4)后验综合判断

其中的(1)和(4)是同意反复,因为分析就是先验的,而综合就是后验的。

而(3)则是不可能的,分析可以由纯理性得出,不需要后验。

那么就只剩下这个可疑的(2)先验综合判断,它能否存在呢?

 

可以说,康德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

先验综合判断为何是存在的。

他大概的意思是指,先验综合判断经验为素材,通过理性进行加工可以获得。

 

 

1.3 分析哲学与科学哲学

有的人认为康德开创哲学的一个新时代,使哲学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

也就是从问「存在是什么」到问「我们能认识什么」的转向。

但我更愿意把康德当作是旧时代的绝唱,因为在康德之后,科学革命席卷了一切,并反过来冲击了传统的哲学。

 

随着逻辑和数学工具的日益完善,一些哲学家们开始用严谨的形式逻辑语言来表述和分析那些有着巨大分歧的哲学命题,以弗雷格罗素为代表的分析哲学出现了。

如果我们想要在同一个框架内进行有意义的辩论,那么我们就必须先要确保大家用的语言在逻辑上有一致性。

而我们日常使用的自然语言,在很多情况下都不具有这样的特点。

 

例如一个简单的「」,就可以表达多种意思:

(1)同一性:小白一条狗。

(2)隶属性:小白狗。

(3)包含性:狗动物。

(4)属性:小白白色的。

也就是这么一个简单却重要的「」,就有这么多的歧义存在。

人们并非第一次发现这一问题,中国战国时期名家的「白马非马」其实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伴随着科学革命的是逻辑和数学工具的逐步完善,因此哲学家们开始用这些工具来分析我们使用的语言,让哲学从认识论转向语言学

人们的关注重点从「我们能够认识什么」,转变为「我们能够讨论什么」。

分析哲学认为哲学问题大多都是一些语言的问题,哲学家通过利用逻辑和数学工具,进行语言分析从而澄清概念,把语言的问题解决了,哲学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在那个时候,人们认为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应该通过语言分析,把语言框架内的分析命题综合命题区分开。

然后让科学研究来为综合命题寻找经验内容,而那些没有经验内容的综合命题应该被抛弃掉。

 

但是这样的思想是存在致命伤的,它来自于数学界。

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一个数学计划,企图建立一个严谨的公理系统,将所有数学进行形式化,称为「希尔伯特计划」。

后来哥德尔提出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宣告了「希尔伯特计划」的失败。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说明了,我们赖以思考的逻辑工具是不完备的,总有一些命题无法从逻辑系统中得出。

因此语言分析的确可以澄清一些哲学问题,但是它无法解决所有哲学问题,维特根斯坦断言的「一切哲学问题最后都是语言的问题」并不准确。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条线索来看分析哲学

在科学革命的冲击下,哲学吸收了科学研究中的实证的思想,发展出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认为,命题的意义就在于用感官经验证实这个命题的方式,不能和经验等价的命题就是没有意义的。

这一方面的集大成者是卡尔纳普逻辑实证主义,当然他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后来波普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证伪主义

波普的证伪主义试图为科学命题划定一条边界,但显然是失败的,但他开启了科学哲学的讨论。

后来的库恩提出「范式革命」,拉卡托斯提出「研究纲领」,科学哲学的框架也构建了起来。

逻辑 | 万能膏药与科学理论

当然这些是后话了,不是我们今天的主要内容。

 

1.4 奎因的信念之网

奎因师从卡尔纳普,但是往前走了一大步。

奎因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石。

 

第一个是对分析综合的区分。

我们前面说了,康德把命题区分为分析命题综合命题

奎因用非常严谨的逻辑论证,证明了「分析」和「综合」的划分是不清晰的,目前所有被提出来的对「分析」的解释,要么都是循环论证,要么需要依赖于语境。

我们并不能严格划分一个命题是分析的还是综合的,因此「分析命题可以被理性证明,综合命题可以被经验证明」的观点就是有问题的。

 

第二个是还原主义

还原主义认为单个命题是有意义的,而且命题的意义可以还原成我们的经验和逻辑,也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可以通过逻辑演绎,还原为一个可以被经验进行检验的综合命题

奎因反对这样的还原主义,但他并不是否定命题的意义可以被还原为感官经验,而是认为单独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整个知识体系才能与感官经验建立联系,并接受经验的检验。

而既然单独命题没有意义的话,那么「分析/综合」的区分也没有意义,因为这个区分只适用于单独的命题。

 

所以这就是奎因的「信念之网」。

我们所相信的东西互相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网。

 

在网的内部是我们不会轻易放弃的信念,例如「1+1=2」和「太阳每天照常升起」等。

而在网的边缘则是和我们的经验有直接联系的信念,例如「我正在看一篇文章」和「今年是2021年」等。

 

这些信念之间互相联结,相互交错。

有时候我们需要放弃/更正一些自己的信念,有时候也会更加坚信一些信念。

在边缘的信念更容易被放弃,而越往深处的信念则越难被放弃。

 

但这并不代表有些信念是无法被放弃的,当我们有了足够多的证据之后,我们也许会放弃那些最深处的信念。

在这个信念之网中,没有任何信念是特殊的(没有先天知识),不同的信念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它们都是后天的,都来自于我们的感官经验。

逻辑 | 长发妹妹与奎因论点

 

奎因的信念之网,看上去是不是很像今日人工智能里的神经网络

实际上神经网络的开山之作,也就是麦卡洛克和皮茨的这篇《A Logical Calculus of the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论文只引用了3篇其貌不扬的参考文献:

(1)卡尔纳普的《语言的逻辑句法》

(2)希尔伯特和他学生阿克曼的《数理逻辑基础》

(3)怀特海和罗素的《数学原理》

奎因的理论体系,也正是继承并批判自他的老师卡尔纳普逻辑实证主义

 

奎因对于哲学的定位也是非常独特的。

奎因认为我们应该把世界交给科学,然后哲学应该成为心理学的一章,被包含在科学之中。

哲学应该专注于认识论,消除我们语言中的模糊和歧义,澄清概念,从而更好地为科学服务。

我对奎因的上述观点保留看法。

 

2. 一个实践

所以我是认可奎因的「信念之网」的哲学观点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常常会在文章里,引用自己过去的文章,让它们形成互相联结的网。

我的所有观点会构成一张整体的「信念之网」,接受经验事实的考验。

可以说,这也是我对自己信仰的哲学观点的一个实践。

 

(本章节完)

By HW君 @ 2021-11-03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