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 | 对《睡前消息》马前卒的社会化抚养的批判

 文 | HW君 

本文为B站【EI1】期的视频讲稿


【0】 国有化抚养

消失的模因,大家好,我是HW君。

欢迎来到社会学系列的番外篇【EI1】期。

我们先介绍一下标题的这个【EI1】标签号是什么意思。

 

【EI1】中的I表示这一期属于我们频道的【社会学系列】。

I是Interaction的缩写,意思是互动,因为社会是一个多人互动系统,有一些话题只在多人互动社会中产生,GoneMeme的「社会学」系列视频就是研究这一类话题。

前缀E是extra额外的缩写,E表示这个视频是一期番外篇,而数字1则表示这是第1期。

HW君频道里的视频基本上都是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分类的。

 

这一期视频呢,我们来聊聊《睡前消息》的马前卒(也就是B站UP主马督工)的「社会化抚养」,看看一个哲学up主是如何看待马前卒的「社会化抚1养」的概念的。

有些朋友可能看过《睡前消息》这个节目,了解马前卒的「社会化抚养」大概是在说什么,而有些朋友可能完全没有听过。

为了照顾不同的观众,这期视频的内容结构是这样的,主要分成这几个部分:

【0】 国有化抚养

【1】 马前卒的药方

      1-1 【124】转移完整的抚养权

      1-2 【137】私人非家庭抚养

      1-3 【267】人口与经济的危机

      1-4 【268】内卷与阶级压力

      1-5 【275】国家阶级焦虑

      1-6 【282】教育内卷与工作内卷

      1-7 【308】教育公平与分层教学

      1-8  补充观点

          1-8-1 【328】中考分流

         1-8-2 【330】老人监护权

         1-8-3 【332】韩国游戏宵禁

【2】 假如实现国有化抚养

      2-1  幼儿园之前的早教

      2-2  工作后的成人教育

【3】 致命的自负与通往奴役之路

【4】 人口问题是金融问题

【E】 结语

【F】 附录:《睡前消息》合集

 

首先我们现在的这里是第【0】大节,也就是前言,引出「国有化抚养」的话题。

然后第【1】大节是分段总结马前卒在各期《睡前消息》节目中对于「国有化抚养」的论述,边总结边评论吐槽。

第【2】大节是一个思想实验,假设「国有化抚养」已经实现,那会发生什么。

第【3】大节则是从整体的视角,来说明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为什么注定会失败。

第【4】大节是谈谈HW君自己对于生育率和人口下降的看法。

第【E】大节是结语,然后附录【F】部分则是《睡前消息》节目的原视频合集。

 

屏幕前的朋友可以拖动下方的进度条,或者在视频下方评论区置顶处找到本期视频的分段跳转点,点击就可以快速跳转至指定位置。

HW君原本是想要把这期的内容分P或分段的,不过因为B站的稿件管理机制,分P的话就不能添加进合集了,所以这期视频就没有分P,导致时长变得巨长。

这一期视频也同样提供了文字版,有需要文字版的朋友可以在视频简介或者评论区置顶处找到文字版的链接。

如果是对马前卒的「社会化抚养」完全不知,又有兴趣先了解,或者不希望被HW君先入为主和断章取义的朋友,可以先跳转到【F】部分,把《睡前消息》马前卒的完整观点的原视频合集看一遍。

当然,直接按照正常播放顺序看这个视频也没有任何问题。

 

在开始正片之前,我们要清理一下基础的概念。

首先,HW君是不同意马前卒的「社会化抚养」的这个叫法的。

马前卒对于「社会」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他把「社会」和「家庭」视为两种对立的概念,这是没有道理的。

实际上社会就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

当然更准确的说法是:「社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

但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中,单独一个人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家庭,所以「社会由一个个家庭组成」这个命题暂时是成立的。

「家庭」是「社会」内部的一个小社群,它们是包含而不是互斥的关系。

 

这里我们先把当下存在的这种传统的抚养方式称为「家庭抚养」。

而马前卒认为这种传统的「家庭抚养」是落后的、需要改变的,而他把改变之后的新的抚养方式称作所谓的「社会化抚养」

但是你去看他开的药方,他的这类所谓的「社会化抚养」准确来说应该得叫做「国有化抚养」。

 

这里我们先把思路整理一下。

我们现在的抚养方式叫「家庭抚养」,马前卒想要创造一个新的抚养方式,这种新的抚养方式是不同于当前的「家庭抚养」的,因此我们姑且先称它为「非家庭抚养」。

而马前卒又否定私立培训机构、豫章书院、杨永信网瘾中心、柏剑长跑班、大凉山格斗班等,这些私人机构也都属于「非家庭抚养」,但它们不是由国家主导的,我们不妨称它们为「私人非家庭抚养」。

 

马前卒反对这些「私人非家庭抚养」机构,而想要推行他口中的由国家主导的「社会化抚养」。

那么这个所谓的「社会化抚养」的正确称呼就应该是「国有非家庭抚养」。

这个名字有点长,所以这期视频里我们把「国有非家庭抚养」简称为「国有化抚养」。

 

到这里我们整理一下这几个概念。

「社会抚养」是一个大的概念,所有的抚养方式都可以算是「社会抚养」的一部分。

「家庭抚养」、「私人非家庭抚养」、「国有化抚养」都属于「社会抚养」,因为家庭机构、私人机构、国家机构,这些都属于中国社会这个大整体的一部分。

 

其中,「家庭抚养」和「私人非家庭抚养」可以被统称为「私人抚养」,和它相反的就是「国有化抚养」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这么一组等式:

(1)家庭抚养+私人非家庭抚养+国有化抚养=社会抚养

(2)家庭抚养+非家庭抚养=社会抚养

(3)私人抚养+国有化抚养=社会抚养

(4)家庭抚养+私人非家庭抚养=私人抚养

(5)私人非家庭抚养+国有化抚养=非家庭抚养

这几个等式也可以被描述为这样的一张图,大家可以暂停视频消化一下:

 

HW君对这几个概念的定义是符合马前卒自己的说法的,我们后面在分析他的观点时就可以看到这一点(1-8-2)。

 

在这个意义下的「国有化抚养」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九年义务教育」就可以看做是现有的「国有化抚养」政策之一。

而马前卒的目的是消灭所有的「私人抚养」,包括「家庭抚养」和「私人非家庭抚养」,把原本属于私人家庭的抚养权收归国有,达成全面的「国有化抚养」。

 

所以这里HW君建议马前卒坦率地承认自己支持的是「国有化抚养」,而不是用「社会化抚养」来偷换概念、混淆视听。

当然,因为马前卒的粉丝数量很大,所以他可以拿到「社会化抚养」这个说法的话语权,观众也大多都接受了这种错误的用法。

所以接下来的视频内容里,HW君不会使用「社会化抚养」这个错误的词,而是会使用「国有化抚养」这个正确的词。

哪怕不得已用到这个「社会化抚养」这个词,那也只是为了便于HW君论述观点,这并不代表HW君认同马前卒对于「社会化抚养」的定义。

 

好,到这里我们就已经把最基础的概念清理完毕了。

而一旦把基础概念清理完,很多人马上就会发现马前卒的问题在哪里了。

 

我们在经济哲学系列【EE1】期,曾批判过「新自由主义」。

信奉「新自由主义」的人把私有化当作万能的灵丹妙药,认为国有企业有原罪,只要私有化,就可以解决任何经济问题。

而马前卒在教育这一块的态度和「新自由主义」比是相似的,但方向完全反过来了,他把「国有化」当作万能的灵丹妙药,认为只要「国有化」了,就可以解决他所认为的人口危机和教育内卷问题。

 

当然以上是HW君对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做的一个初步的评价,而具体他的思路是怎么样的,又在哪些地方出了问题,我们进正片之后详细分析。

再次提醒一下,这期视频的内容比较长,大家可以对照着下面的进度条,或者视频简介和评论区置顶处的索引目录来观看。

而如果你不想被HW君先入为主和断章取义,那么可以先跳转到附录【F】部分,观看《睡前消息》关于「国有化抚养」的原视频合集。

 

 

【1】马前卒的药方

在反驳马前卒之前,我们先要知道马前卒的观点是什么。

所以在第【1】大节里,我们会整理马前卒对于「国有化抚养」的论述,边整理边做一些比较碎片化的评论和吐槽,从第【2】大节开始我们再从整体来对其观点进行批判。

 

截止到这个视频发布的时间,《睡前消息》节目里,马前卒对于「国有化抚养」观点有大段大段论述的,HW君整理的有:

【124】【137】【267】【268】【275】【282】【308】这7期。

除了这7期,在最近的【328】【330】【332】这3期节目里也有小段提及,这3期虽然只是小段提及,但有值得一说的东西。

 

HW君对马前卒「国有化抚养」观点的概括总结,会以这10期《睡前消息》视频为准,后续马前卒可能会发表新的观点,但HW君估计应该不会出现太剧烈的观点转变。

我会把这10期《睡前消息》提及「国有化抚养」的整段内容整理集合在一起,放在这期视频的结尾,也就是第【F】大节的附录里,大概是在这个位置,有兴趣的或者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先看一下,这样可以避免被HW君先入为主或者断章取义。

 

这里吐槽一下,要整理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观点,可是相当麻烦的。

因为视频是一种非常不方便检索的载体,所以我得先在那么多期标题各异的《睡前消息》里找到目标视频,把它下载下来,提取出音频,然后再斥巨资,花67元用「音频转文字」软件转成文字版,再挑选出论述「国有化抚养」观点的片段,然后HW君才能开始自己的整理工作。

 

当我们把马前卒关于「国有化抚养」的文字版观点整理到一起时,我们就会发现,他的观点是非常碎片化的。

但是因为《睡前消息》是一档视频节目,视频形式掩盖了其文字理论的支离破碎和前后矛盾。

因为我们在看《睡前消息》节目时,视频是逐帧展示的。

因此观众每次只读到一小段陈述,并且这些文字常常还配有吸引眼球的画面,这些画面会分散我们的思维,再加上许多让人分心的弹幕,因此哪怕是支离破碎且前后矛盾的阐述,也会被掩盖在这些种种的图像刺激之中。

而在转换成文字之后,这些不足就全部暴露出来了。

这也是为什么HW君要用软件把这几个视频转成文字稿的原因。

 

让观众完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观点,这本来应该是马前卒的责任。

但显然他没有做好这一点,或者他并不打算做到这一点,只想追求话题的爆炸性。

所以这里HW君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尽量去总结和还原他的观点。

现在让我们来简单介绍马前卒关于「国有化抚养」的观点,边看边吐槽。

 

 

1-1【124】转移完整的监护权

《睡前消息》第124期,静静是这样总结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的:

「每一次出现父母虐待儿童或者家庭教育带来普遍的社会问题,你都建议加强社会化抚养,国家应该加税,开设更多的教育机构,剥夺不合格父母的抚养权,或者给缺乏抚养能力的父母一个临时的选择。」——静静

在静静引出「国有化抚养」话题之后,马前卒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他的「国有化抚养」的观点。

这部分可以总结如下:

(1)国家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家长向教师转移完整的监护权。

(2)国家制定统一的教师行为规范,为违规的教师制定黑名单,但也给予教师「为学生制定教育方案」的自由。

(3)国家建立保险基金,用于学生在校时发生意外事故时的补偿。

(4)父母应该持证上岗,并建立父母黑名单,一旦父母忽视子女权益就要受到惩罚,惩罚有训诫和暂时剥夺监护权,待考察合格以后再恢复监护权,当父母力不从心时,例如家里人生病或外出打工时,可以将子女的监护权交给国家。

好,现在HW君要开始吐槽了。

其中第(1)点的「在校时间」,这里马前卒显然是指公立学校的在校时间,并且家长要向公立学校的教师转移对孩子的完整的监护权。

当学生在校时,教师就获得了同家长一样级别的监护权,并拥有「为学生制定教育方案」的自由。

而如何约束这样拥有这么大权力的教师呢?马前卒给出的方案就是国家制定统一规范,建立教师黑名单,也就是第(2)点。

 

这里的(1)和(2)这两点其实有上下文语境的,就是马前卒认为我们现在的学校为了规避责任,为避免学生受到伤害以及家长的投诉,因此只允许学生在教室学习,不允许课外活动。

很多学校连举办运动会都要家长去填免责声明,稍有风吹草动就放弃集体活动。

马前卒认为这种情况和国企缺乏活力类似,学校宁可少做事也要避免出错。

于是他认为只要把家长的完整监护权转移给教师,并给与教师免责权,出现意外伤害也不追责教师,那么教师就会更加愿意给学生提供可能「发生意外」的课外活动。

 

如果发生了意外事故,孩子受到损害需要赔偿,那么就由国家建立一个保险基金,来安排一笔经费照顾他以后的生活,也就是第(3)点。

这里HW君的解读就是,马前卒认为要由国家来兜底学生在公立学校教育上出现的意外。

因为目前的「家庭抚养」,孩子出现什么状况是家庭在兜底,而转移了监护权之后,教师是没有办法兜底的,出现意外状况的话由国家的基金兜底。

 

然后HW君再简单说说自己对于(4)点的看法。

第(4)点是国家权力对于私人领域的严重介入。

HW君认为第(4)点若被严格执行,那么生育率不仅不会如马前卒所设想的那样发生改善,相反会有更多的人不愿意成为父母,至少HW君自己是这样的。

 

 

1-2【137】私人非家庭抚养

《睡前消息》137期的话题是「柏剑长跑班」。

也就是一个叫柏剑的体育老师24年来收养了120多个底层的穷苦孩子,让他们练习长跑,通过参加体育特招而考上好学校,改变自己的命运。

 

借助这个新闻,马前卒阐述了他的「国有化抚养」的观点:

(1)国家不能让穷孩子错过读书的机会,要尽早发现没有机会正常成长的穷孩子,让他们正常受教育,有机会上大学或者到职业学校学技术。

(2)穷孩子在接受了正常教育之后,真有天赋的再试试体育,因为正常社会的体育应该首先是健身和娱乐,必须尽量减少底层表演卖艺的成分。

(3)豫章书院、柏剑长跑班,大凉山格斗班,都是底层家庭没有能力教育孩子,于是把监护权私下转移给一个私人机构。柏剑是「非家庭抚养」的执行人,验证了「非家庭抚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非家庭抚养」应该让国家来做,也就是要反对「私人非家庭抚养」,支持「国有化抚养」。

(4)国家直接收税,给底层提供「国有化抚养」。

 

其中对于第(1)点和第(2)点,HW君是赞同的。

但是这两点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是:

(A)「义务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

(B)存在着贫困问题。

在HW君看来,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的政策框架下去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更加全面地落实「义务教育」以及推进「精准扶贫」,完全不需要去听马前卒兜售他那个极端化的「国有化抚养」。

 

而第(3)点总结,是HW君把这些概念全部清理完毕之后的表述。

如果你去看原视频,就会发现马前卒把各种不同的概念都混为一谈,把「非家庭抚养」、「私人非家庭抚养」、「国有化抚养」这3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全部都说成是「社会化抚养」,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非常低水平的。

 

第(4)点HW君总结得很短,但是槽点却是非常大的。

同样的,现实里我们可以在「义务教育」和「精准扶贫」的框架下解决底层的教育问题。

也就是说,HW认为国家应该在「义务教育」和「精准扶贫」的框架下,帮助底层家庭的父母提高收入,让他们可以养得起自己的孩子。

 

而马前卒的观点是国家应该越过父母,剥夺底层家庭父母的抚养权,直接替底层家庭的父母养孩子。(箭头叉图片)

并且更加傲慢的是,马前卒并不是想要针对底层家庭,而是要剥夺所有家庭的父母的抚养权,收归国有,达成全面的「国有化抚养」。

 

在HW君看来,这种政策是国家对于私人领域的严重介入,若真的落实了,那可能非但无法解决人口问题,反而还可能引发一波移民潮,造成有能力移民的社会顶层的大量外流,至少HW君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1-3【267】人口与经济的危机

《睡前消息》267期的话题是央行的人口论文。

央行的论文描述了中国出生率快速下降的事实,并给出了4条应对方案。

马前卒不认可央行的4条方案,认为只有自己的「国有化抚养」才可以解决人口问题,他的原话是

「在这些前提下的社会化抚养,目前看来是解决未来人口和经济问题的唯一方案。」——马

 

而他开出的这个所谓的「高水平的国有化抚养」,可以总结为:

(1)政府向私立教育征收更高的税,把公立教育的质量提升到普通人用自己的税后收入买不起的水平,让普通人觉得多生孩子不会增加负担,少生孩子反而意味着缴税去养别人的孩子。

(2)公立学校延长未成年人在校时间,增加公立教师的工资,扩大教师规模,雇佣更多的保育员,健身教练和心理咨询师等,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从幼儿园开始全面关怀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激发每个人的潜力。

(3)不需要也不允许父母用自己的收入去明显改变子女的学习成绩,父母不用检查作业、为了学习成绩争吵、发愁培训班,学校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并把父母邀请到学校,提供亲子活动,让父母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和孩子聊天散步、做游戏、分享人生经验,提升亲情。

(4)全面加强对家庭生活的干预,比如越过父母监测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剥夺不合格父母的家庭抚养权,不允许父母替子女做全面的升学决定。

(5)教育是下一阶段的投资重点,师范院校必须吸纳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教师的工资应该是工薪阶级的最高一档。

 

在这一期里马前卒更加放飞自我,做出了许多博人眼球的论述,那么HW君也来吐槽一下。

对于第(1)点,HW君觉得马前卒其实可以不必遮遮掩掩要向「私人非家庭抚养」机构加税,以维持一个看上去「市场经济」的体面,马前卒不如直接要求国家用行政命令禁止民办私立教育,只允许有牌照的国有机构办教育。

而对于第(2)点HW君是赞同的,但同样的,这不需要再诉诸于一个极端的「国有化抚养」,只需要在现有的「义务教育」框架里进行改良就行。

 

而第(3)点就出现了两个严重的前后矛盾。

第一个也不算太矛盾,就是学校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后,那么父母就并没有所谓的「私人时间」和孩子聊天散步、做游戏、分享人生经验,提升亲情,他们只有在学校的「公共空间」里才能和孩子做亲子互动。

第二个前后矛盾是,既然不允许父母影响子女的教育,那就肯定也不允许父母跟孩子分享人生经验,因为分享人生经验就是「家庭抚养」的重要的一部分,会间接地影响子女的成绩。

这个矛盾在这里的表述并不明显,但我们在后面的第【2】大节的「假如实现国有化抚养」里可以看到更明显的例子。

 

然后我们接着看第(4)点。

在第(4)点里,马前卒丝毫不避讳国家对于私人领域的严重介入,而既然「不允许父母替子女做全面的升学决定」,那么我们会问谁有权力做决定,是孩子自己还是教师呢?

如果是孩子自己,那么当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感到疑惑时,想要请教别人的意见的时候,他会被禁止向自己的父母寻求建议,那么孩子可以向除父母之外的人请教吗?还是说孩子只能向国家指定的那个教师请教?

这一块的矛盾我们先暂时按下不表,后面在第【2】大节里还会跟其他观点一起讨论到。

同样的第(5)点我们也暂时搁置,大家先有个印象,后面在【1-7】小节里会同其他观点一起讨论。

 

 

1-4【268】内卷与阶级压力

《睡前消息》268期的话题是「内卷」。

马前卒对于「内卷」这一话题的看法可以总结为:

(1)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内卷是最大的公平。

(2)内卷意味着长期进步,鼓励竞争的社会才有前途。

(3)世界上不存在绝大多数人不普通的社会,如果你觉得当普通人很残酷,首先应该修改自己的心态。

 

也就是说,马前卒在这里是肯定劳动力市场上的「内卷」的竞争意义的,然后静静提问:

「你在评价央行论文的时候说,阶级差异制造的压力是生育欲望下降的核心原因之一,但你提出的社会化抚养方案并没有直接触动阶级差异,后面你提到内卷的话题也只提劳动力问题,不说资本和劳动力的整体矛盾,为什么你会回避资本和阶级矛盾问题呢?」——静静

这里HW君试着翻译一下静静的话,大意是阶级压力导致内卷,内卷导致生育率下降,可是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方案并不触及阶级矛盾的问题。

然后马前卒做出了回应,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2点:

(1)「阶级压力」导致人口危机。

资本规律下社会产生阶级差异(阶级压力),大多数人既希望、也有资格追求自己和子女的阶层上升,宁可少生也要在子女教育方面无限投入资源,当所有人都投入资源时,内卷发生,有些人掉队,例如买不起学区房,因此这部分人选择少生甚至不生,最终产生人口危机。

(2)但社会如果要产业升级,又必须依赖「阶级压力」带来的竞争和动力。

社会和国家需要在新兴领域里,集中最优秀的人才,最密集的财富,必然意味着需要有明显的收入差距和可观的风险投资回报,也就是需要有「阶级压力」,国家才不会在新的工业革命中掉队。

 

这样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

(A)阶级压力导致人口危机,是坏的。(教育内卷)

(B)阶级压力导致产业升级,是好的。(工作内卷)

也就是说,阶级压力可以带来产业升级,但也会导致人口危机。

但马前卒既要又要,「我全都要」,所以他开出的药方是「国有化抚养」。

 

我们先看第(1)点。

资本规律下产生阶级阶级压力,大多数人既希望、也有资格追求自己和子女的阶层上升,因此发生内卷,导致生育率下降。

而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的思路是,既然人们有资格追求自己和子女的阶层上升,才导致教育内卷最终产生人口危机。

那就让国家剥夺私人家庭追求子女的阶层上升的资格,只保留他们追求自己的阶层上升的资格。

这样就既不会人口危机,又可以产业升级了。

 

也就是我们可以把(A)中的导致人口危机的阶级压力,称为「教育内卷」

而(B)中促成产业升级的阶级压力,称为「工作内卷」

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要求国家剥夺普通人抚养孩子的内卷资格,只保留普通人工作上的内卷资格。

马前卒认为只要这样做,人们就可以避免「教育内卷」从而放心地生更多的孩子,并且回到工作岗位上专心参与「工作内卷」,从而实现马前卒的产业升级美梦。

 

在谈完「内卷」的话题之后,马前卒开始对「国有化抚养」可能带来的美好愿景进行一番展望,这种展望可以总结为2点:

(1)公立教育剥夺家庭的抚养权,那么家长省下的教育孩子的时间,会用来和孩子进行亲子互动,也会用来做志愿者、助教、体育陪练、手工课老师等。

(2)家长向老师转移监护权,因此家长可以放心离开不管孩子,单亲家庭也可以轻松应付多个子女,而不怕影响子女前途,因此鼓励了家庭之外的生育。

 

HW君同样来吐槽一下这2个展望。

第(1)个有一个明显的前后矛盾。

公立教育剥夺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抚养权,但却要父母做助教、体育陪练、手工课老师,也就是一方面禁止父母教育子女,但一方面又要父母在某些课程上帮助教育孩子。

对于这个前后矛盾,HW君能想到的解释有两个:

(A)国家不允许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可以帮助教育其他人的孩子。

(B)国家不允许父母在「应试教育」的科目上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可以在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或手工课程上教育孩子。

如果是情况(A),那HW君觉得这是非常荒谬的。

而如果是情况(B),那么马前卒应该把父母被禁止做的事项的边界确定好,说清楚哪些属于「抚养权」哪些不属于,不然这种含糊其辞的「国有化抚养」政策,是没有讨论的价值的。

例如他说父母可以当孩子的体育陪练,但是中考和高考很明显是有体育分的,那么父母显然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体育成绩,这在「国有化抚养」框架下是被允许的吗?

 

而马前卒的第(2)个展望就是,因为监护权在教师身上,家长可以不用管孩子了,所以可以放心生更多的孩子。

HW君认为这样的结论是非常傲慢的。

如果国家对于私人家庭领域会有如此严重的介入,即国家垄断所有未成年人的抚养权,禁止父母私下对于子女的抚养,那么结果肯定不是大家就放开了生孩子,然后把孩子交给国家抚养,而是有能力的人会选择移民到一个尊重私人家庭空间的国家,没有能力的人会创造能力移民。

至少HW君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这里马前卒有一段有趣的论述,我们直接看原视频:

「评论说「国有化抚养」等于把孩子送出去,就不会有人再生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孩子。对于有这种想法的人,我觉得他现在的状态也不适合自己养孩子,如果必须自己手把手教孩子写作业,规定孩子吃什么穿什么乃至于要替子女设计发展路线,这才算拥有子女拥有亲情,我很担心他的子女长大以后的身心健康,这样的观点越多社会化抚养的需求越迫切。」——马

 

这一段观点是非常有意思的,因此它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诡辩。我们看:

「如果必须自己手把手教孩子写作业,规定孩子吃什么穿什么,乃至于要替子女设计发展路线,这才算拥有子女,拥有亲情,我很担心他的子女长大以后的身心健康。」

这一个观点单独来看HW君是赞同的,但是放在这个论述里就是偷换概念,它无法成为「国有化抚养」的理论依据。

 

马前卒是怎么样偷换概念的呢?

我们姑且把马前卒说的这种「自己手把手教孩子写作业,规定孩子吃什么穿什么,乃至于要替子女设计发展路线」的这样一种行为,称为「父母独断孩子的选择」。

它是一种错误的、需要被批判的做法,而和它相反的那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也就是父母要考虑孩子自己的看法。

而马前卒所提出的「国有化抚养」药方根本不关心孩子的看法,它并不是「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而是「国家独断孩子的选择」。

也就是说马前卒举的这个例子是没有资格支撑他自己的理论的。

 

这种似是而非的偷换概念,在文字版的写作中是很容易发现的,但是在一闪而过的视频里,常常让人来不及反应和反驳,以至于可以顺利达到诡辩的效果。

这里HW君可以把马前卒的原话修改一下,然后还给他的「国有化抚养」:

「「如果必须由国家指定的教师来教孩子写作业,规定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并替孩子设计发展路线,而不考虑孩子自己的想法,那HW君很担心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的身心健康。」

 

马前卒类似这样似是而非、偷换概念的诡辩论述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后面还会遇到很多。

 

 

1-5【275】国家阶级焦虑

《睡前消息》275期的话题是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

在介绍了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和网友的评论之后,马前卒结论是:

「无论统计局长怎么评价,这个数据震撼了所有中国人。」

「网民普遍认为中国人生育率低,已经是严重威胁社会生存的重症,必须大剂量用药才可能治好。」——马前卒

 

我觉得马前卒的说法并不客观,不然要么HW君恰好就不是普遍的网民之一,要么HW君不是中国人。

因为HW君并不认为中国的生育率降低,会严重威胁到中国社会的生存,当然具体的观点我们在第【4】大节里再做详细展开。

事实上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前卒有一种很强烈的「国家阶级焦虑」,他希望中国在世界各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排名里能上升,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拍脑袋想出来这个极端的「国有化抚养」。

 

然后接着,马前卒阐述了为什么我们要提高人口数量。

他的观点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口多了之后,对人均经济水平有好处,有更复杂的产业链,更高效的产业分工。

据此他认为国家应该制定3个人口目标:

(1)人口总数不要暴跌。

(2)提高技术人口,使得减少内耗和促进产业升级

(3)保证大多数人口具备原创能力和共同的艺术鉴赏水平。

 

这里HW君认为可以将这3点简化为2点:

(A)提高人口数量(B)提高人口质量。

 

其中「技术人口」和「原创艺术」这两个只能说是按照马前卒自己的口味来定义的高质量人口。

接着马前卒阐述了「国有化抚养」应该如何实现提高人口质量,可以  分为两点:

(1)过去几十年我们靠政府包办一切来压制矛盾,但是政府包办本身就可能会制造更多的矛盾。新一代的中国人必须早点学会「在妥协中合作」,这也是「国有化抚养」的一个重点,学校应该提供教学生「在妥协中合作」的服务,例如在教师监护下的自主社交。

(2)提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增加艺术教育比例,消除内卷式教育,不能再用刷题和解题技巧去折磨学生,但如果每个家庭自己安排教育计划,结果必然是内卷式竞争,没有人愿意在应试技巧上输给别人。「国有化抚养」尽量延长在校时间,对私立教育机构收重税,政府基本上垄断制定区别化教育计划的权利,不给父母内卷的机会。

 

这个部分的槽点非常明显的。

我们先忽略第(1)点中后半部分的具体操作,只看第(1)点前半部分的论述,然后你就会发现,马前卒的观点(1)和观点(2)的逻辑是自相矛盾的。

第(2)点认为,私人家庭自己安排教育计划,结果必然会产生内卷式的教育竞争,然后马前卒认为要解决这一现象,需要让国家来包办抚养,国家剥夺私人家庭的抚养权,不给家庭自主选择的机会。

这两种逻辑是互相矛盾的,但马前卒丝毫不在意这种逻辑上的矛盾:

「过去几十年我们靠政府包办一切来压制矛盾,但是从最近的各种问题看,政府包办本身就可能会制造更多的矛盾。」——马前卒

 

那么HW君把马前卒的原话修改一下,送还给他的「国有化抚养」:

「国有化抚养」靠政府包办原本属于私人家庭的抚养,来压制教育的矛盾,但政府包办本身就可能制造更多的矛盾。

 

 

1-6【282】教育内卷与工作内卷

《睡前消息》282期的话题是三孩政策。

马前卒一如既往把生育率下降的问题描述得很严重,然后以此兜售他的「国有化抚养」药方。

马前卒认为市面上其他的生育方案都不可行,只有他自己的「国有化抚养」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案。

 

这一期里有一段话HW君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直接看原视频:

「有人说国家有钱搞社会化抚养,为什么不把钱分给普通劳动者,让他们搞家庭抚养?这话就像美国步枪协会的自我辩护一样,没脑子,人人有枪并不能保护每个人的安全,反而制造了治安内卷效果,增加了军队和警察维持秩序的成本。同样如果把培育子女的权利义务都限制在家庭内部,必然会产生育儿内卷的效果,最终谁也养不起孩子。」——马前卒

同样的,这也是一段偷换概念的、有迷惑性的、似是而非的诡辩。

这里我们先岔出来说个题外话,持枪权其实就是「暴力权」,而国家的定义就是「垄断暴力的组织」,也就是说在哲学议题上,「暴力权」是有特殊地位的,暴力的垄断是自由市场的前提,关于这一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社会学【I3】期的第5小节「普遍的不平等」。

 

然后我们继续回到马前卒的这个「持枪权」比喻上,看看他在哪些地方偷换了概念:

如果要用「持枪权」来类比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那么正确的比喻方式应该是:

(A)「因为人民花自己的钱购买枪,会造成「买枪内卷」,最终导致谁也买不起枪,因此国家应该禁止人民花自己的钱买枪,只能让国家统一收税然后安排指定的持枪教练,给所有人民按需分配枪支,这样大家就可以在没有「买枪内卷」的压力下,愉快地对枪了。」

不知道屏幕前的你能不能理解这其中的不同。

在「持枪权」的例子里,国家垄断的结果是大家都没有枪。

但是在「抚养权」里,国家垄断的结果并不是大家的孩子都没有了教育,而只是父母不能决定自己孩子的教育,但是孩子还是有教育的,教育由国家指定的教师决定。

因此马前卒的这个「持枪权」例子并不能作为支持「国有化抚养」的理论依据。

 

举完一个正例,HW君试着顺着马前卒的逻辑再举一个「自媒体」的反例:

(B)「因为人人都可以做自媒体,因此造成了自媒体的内卷,导致了谣言泛滥和真相被掩盖,增加了官方辟谣和维持网络秩序的成本,所以国家应该取缔市面上的自媒体,只允许有牌照的国有媒体发布信息,这样就不会有自媒体内卷了。」

 

聊完「持枪权」例子的逻辑问题,我们再看马前卒在这个例子对于「内卷」的态度。

在这里,马前卒显然认为「教育内卷」是恶的、还需要被消除的。

但在【1-4】小节《睡前消息》268期里,马前卒又肯定「内卷」的竞争意义,这里HW君把马前卒的原话还给他,「教育内卷」其实也适用于他说过的这段话:

「(1)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内卷意味着长期进步,鼓励竞争的社会才有前途。短期有内卷的感觉恰恰是为了长期不内卷。对于这个问题知乎有位朋友说得很好,作为个体,你可以在静态视角下去回避竞争,但如果是整体的国家政策,你最好期待国家鼓励竞争,给你普通人争取更多的机会。」——马前卒

「(2)当然很多人无论如何都要批判短期的内卷状态,理由是无论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让大多数人摆脱普通人的身份,这我只能说不要提出逻辑上就无法解决的问题,世界上就不存在绝大多数人不普通的社会。如果你觉得当普通人很残酷,首先人应该去修改自己的心态,不要在身份上还没有脱离人民,在立场上就先站出去了,这种小资产阶级心态是学生走上社会最应该扔掉的想法。」——马前卒

 

同样是「内卷」,但在马前卒看来,有一些「内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有些「内卷」则需要动用国家机器来强制烫平。

HW君在【1-4】小节里评论过马前卒的这一双标了,这里再概括一下:

中国社会中的父母们面对两种形式的内卷,一个是工作内卷,另一个是教育内卷,这两种内卷都是由于「阶级压力」造成的,马前卒支持工作内卷,而反对教育内卷。

 

马前卒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国有化抚养」烫平了「教育内卷」,人们就会安心地多生孩子,然后专心搞「工作内卷」。

HW君认为这种观点是非常傲慢的,至少HW君自己不可能会因此就多生几个孩子,然后更加勤快地为了缓解马前卒的「国家阶级焦虑」而去当人肉干电池。

 

在这里马前卒有一段表述很有意思,我们看一下原视频:

「很多观众看到延长在校时间,甚至是,家长联合起来轮流接送的新闻都会给我留言,说这就是你说的社会化抚养。没错,这些事情都是社会化抚养的表现或者说雏形,但是它(国有化抚养)的核心要素首先是通过法律手段,把大多数抚育和教养责任义务都转嫁给政府,父母只是受政府委托在家期间代为行使权利,这样政府才能主导教育计划,不至于担心家长根据个人意愿去追责。

至于说政府搞服务的考核和内部追责问题,当然要用全方位的信息收集,比如说随身手环来解决。」——马前卒

 

在看到这一段论述的时候,HW君有非常强的既视感。

怎么说呢,HW君在经济学领域里,其实经常能看到类似这样,非常自信地做出某些相似论断的人,这些人通常会信奉「新自由主义」,可能会推崇经济学的「芝加哥学派」或者「奥地利学派」。

这类「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当下的种种问题来源于国家的计划和垄断,因此只要「私有化」,一切经济问题就自然会好起来。

而马前卒和这批人的思维模式是相似的,但方向恰好是完全相反的,马前卒认为教育行业只要「国有化」了,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而至于如何解决,他认为技术进步会解决这些问题。

但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抚养」是一个涉及责任链条的「道德问题」,或者说是社会学系列【I2】期里提到的那一类「社会命题」,关于这一点我们会第【3】大节里再做整体分析。

 

马前卒这里还有2段论述,HW君觉得很有意思,我们直接看原视频,先看第一段:

「(1)如果父母觉得非得自己亲手教育,亲自设计子女的发展路线,强迫子女参加内卷化竞争,这才算拥有孩子。我建议这样的父母先接受一点心理咨询治疗,改一改封建秩序下形成的残余的族权。」——马前卒

然后我们接着看第(2)段:

「(2)作为一个爱打篮球的14岁男孩的父亲,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他每天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运动,我真诚期待社会化抚养早点覆盖全民。」——马前卒

 

同样的,这两段论述是互相矛盾的。

「国有化抚养」需要政府剥夺家长的抚养教育的全部权利,那么马前卒就没有权利担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运动。

往大了说,马前卒作为父母,是没有抚养权的,不能干涉自己孩子的发展路线。

往小了说,体育成绩在中考和高考里是算分的,马前卒不能影响孩子的体育分数。

孩子需要多少时间进行运动,其决定权全部转移给了国家指定的教师,由那个教师说了算。

 

事实上这里也显示了马前卒的双标。

也就是,马前卒认为,私人没有资格抚养孩子,只有国家有资格。

但是国家对于孩子的抚养方式得按照马前卒的口味来,因为他的口味是正确的,而其他人的想法没有他的那么正确。

 

 

1-7【308】教育公平与分层教学

《睡前消息》308期的话题是国家禁止补习班。

马前卒从补习班的话题引出了他的「国有化抚养」理论,大部分论述和之前几期重复,这里我们只挑有新论述的部分讲。

马前卒首先提到的是「教育公平」,可以总结为:

(1)国家禁止补习班最直观的理由是「公平」,当下的有钱人可以在私立教育买到更好的教育服务,从而造成育儿焦虑和内卷,最终导致生育率下降和人口危机。

(2)国家用所有人的钱去搞公立教育,要更多地考虑教育公平问题,否则治理私立教育机构就缺乏道德制高点。

(3)我们要反对私立教育,并要求公立教育资源均等化,保证所有中小学提供同一水平的教育资源,保证所有人拥有同等的高考起跑线。

马前卒的这3个关于「教育公平」的观点,在逻辑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同样的,HW君认为「教育公平」的问题可以放在现有的「义务教育」和「精准扶贫」的框架内来推进,而不必诉诸于一个极端的「国有化抚养」。

 

在讲完「教育公平」之后,马前卒对比了现有的私人补习班和公立教育之间的差异,结论可以总结为:

(1)私人补习班:更灵活、能因材施教、提供个性化服务

(2)而在公立教育里:类似的服务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自觉性和额外劳动,非常不可靠。

马前卒总结的这两点差异,其实就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自的特点。

我们在经济哲学系列的【E11】期里就有分析过。

一般来说,且相较来说,国有企业更擅长满足规模化、同质化的需求,而民营企业更擅长满足碎片化、个性化的需求。

 

在分析了这2点差异之后,马前卒认为当下私人补习班繁荣的核心原因有两点:

(1)公立教育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2)公立教育给家长留下的个人支配时间太多了。

其中在第(1)点上我们是有理性讨论空间的,马前卒反省了现有公立教育的不足。

但是第(2)点就有点属于是「赢不了就掀桌子」的心态。

在HW君看来,马前卒大可不必试图维持一个「市场经济」的假象,他可以直接建议用国家行政命令来完全禁止私立教育。

 

而他没有这么做的原因,HW君推测有两点:

(A)马前卒还想维持一个「市场经济」的体面。

(B)马前卒认为私人家庭的父母和孩子是不配拥有个人支配时间的。

至于他的真实想法是怎么样的,那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分析完了私人补习班繁荣的原因之后,马前卒觉得现有的公立教育需要进行改革。

在这一部分里,马前卒的观点是最支离破碎且前后矛盾的,他的改革方案总结为3点:

(1)分层教学。依照成绩区分教育层次进行分层教育,依据总成绩而不是升学率来考核公立学校,给每个教学层次都配备高水平的教师。

(2)因材施教。其方法是取消公立学校教师的终身编制和固定工资,引入更多的竞争机制和考核指标,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让教师主动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3)延长公立教育时间。周末两天要占一天来作为在校时间,把这一天用于体育锻炼和了解社会。

 

首先我们看第(1)点的「分层教学」,依照成绩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

说大白话就是依照成绩分成「不平等」的好班和差班,然后用不同的方式来教。

那么现在HW君就有一个问题,「分层教学」后把学生分成「不平等」的好班和差班,那么是成绩好的好班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还是成绩差的差班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呢?

 

我们看马前卒自己是怎么说的。

马前卒自己认为,「分层教学」会导致父母焦虑,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因为成绩落后而被抛弃,但马前卒认为「分层教学」是为了实现「因材施教」而必须做的,因此初期要克服父母的反对。

这么看来,马前卒的观点应该是成绩好的好班的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资源,并且国家要克服差班学生的父母的焦虑。

 

那么这样,马前卒就和他自己在前半部分的对于「教育公平」的论述发生矛盾,我们看他的原话:

「国家用所有人的钱去搞公立教育,当然要更多的考虑教育公平问题,否则治理私立教育机构就缺乏道德制高点。现在的人会质疑国家政策的出发点,将来的人会质疑我们这一代人到底要不要教育公平。

如果我们要理直气壮的反对课外辅导班,那就要理直气壮的要求公立教育资源均等化,保证所有中小学提供同一水平的教育资源,保证所有人拥有同等的高考起跑线」——马前卒

也就是说,在《睡前消息》308期视频的前半部分,马前卒认为公立教育资源要均等化,保证所有人拥有同等的高考起跑线。

但是到了视频的后半部分,公立教育却要为了「因材施教」而开展不平等的「分层教学」,而这就否定了前半部分他所认为的「公立教育应该实现教育平等」的观点。

 

在马前卒的方案下,父母会焦虑是非常自然的、且合理的。

对这些父母来说,自己的子女因为成绩差而被分到差班接受较差的教育,但因为「国有化抚养」,自己只能全盘接受,而不被允许为孩子做其他的努力,因为父母被国家禁止介入自己孩子的教育。

 

因此马前卒一方面说公立教育要做到公平,另一方面又以「因材施教」为名对学生进行分层,搞不平等的「分层教学」。

这两部分的逻辑是不自洽的,但是他在做出这两种论述的时候,可以心安理得地容许这种不自洽存在,这种心理素质HW君还是需要向他学习的。

 

这样的前后矛盾还有非常多,我们继续看第(2)点。

马前卒想要在公立教育内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而他的方法是通过取消公立学校教师的终身编制和固定工资,引入更多的竞争机制和考核指标,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让教师主动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也就是说,马前卒认为要对公立学校的教师职业进行一番市场化改革,只要这样市场化改革了,「因材施教」就可以达成。

 

然后这里他有一小段论述,我们看一下原视频:

「各大私立补习公司解散之后,市面上多了几十万,对于上百万有经验的老师,如果政府用相对较高的工资把他们纳入公立教育体制,补充到比较差的公立学校,但是不承诺编制,应该可以给现在僵化的教师管理体制制造一个改革突破口。」——马前卒

马前卒想要对公立学校的教师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但是在这里,HW君只看到了马前卒表现出一种反市场和反经济规律的傲慢。

至少如果我是教师的话,我不可能那么听马前卒的话,而是会选择转行。

不知道屏幕前有没有教师朋友,无论是个公立的还是私立的,各位老师们自己对于马前卒的观点的看法是怎么样的呢?

 

现在我们继续,按照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设想,需要对现有的教师体系进行改革。

为了能够达成他设想中的「因材施教」,他觉得需要取消教师编制和固定工资,对教师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

 

这里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又会发觉马前卒在逻辑上的另一个前后矛盾。

马前卒在之前视频(124期)里的观点是,在他的「国有化抚养」里,家长要向教师转移完整的监护权。学生在校时,教师获得了同家长一样级别的监护权,教师拥有「为学生制定教育方案」的自由。

现在,这样的一种拥有孩子监护权、可以影响孩子一生和决定孩子未来的如此重要的教师职业,为了达成「因材施教」,它需要被市场化的。

 

原先在家庭内部,家长和孩子的血缘关系是永久绑定的,换句话说,家长对于孩子的抚养和影响默认是终身追责制的,以此保证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负责。

那么为了达成马前卒所说的「国有化抚养」,正常的思路应该是,当家长向教师转移抚养权时,我们不仅不能取消教师的编制,还更应该强化教师的职业编制,并实现点对点的终身追责。

 

换句话说,原先孩子的未来,是家长在兜底。

现在家长的抚养权被剥夺,转移给了教师,而教师还要对孩子进行市场化的「因材施教」。

而「市场化」机制常常是创新和错误并存的,是优胜劣汰的,可是孩子的一生却是很漫长的。

这种市场化的「因材施教」最后效果可能有好有坏的,好的部分自然没有问题,但如果出现了局部性的失败呢?这在一个「市场化」的体系中可是无法避免的。

 

在市场化的激励之下,如果某些教师对于学生的创新式教育,最后发现是彻底失败的,那么这个被「取消编制」的市场化的教师会因此负多少责任   呢?他能兜底吗?他能为孩子被毁掉的未来负责吗?

如果教师不兜底,那么学校或者国家兜底吗?

如果孩子的父母也就是这个家庭,因为这个孩子的教育失败而走向不幸,那国家应该给予赔偿吗?

 

用哲学里的话来说就是,责任链条应该在何处切断?

在当下传统的「家庭抚养」之中,责任链条终结于一个私人家庭。

而在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里,责任链条最终只能终结于国家。

也就是说,孩子只能从「家庭兜底」变成「国家兜底」。

诶,这一部分的讨论篇幅会很长,我们先就此打住,按下不表,留到第【3】大节里在展开分析。

 

然后我们继续看马前卒改革公立教育的第(3)点,延长公立教育时间。

马前卒认为公立学校留太多时间给家长自由支配了,所以要求公立教育要占据周末和假期的时间,不让家长自由支配。

HW君对于这种想法的态度是一贯的,我认为这是国家对于私人领域的严重介入。

这样的观点显示了马前卒的傲慢,他认为私人家庭不配拥有与孩子相处的自由时间。

并且这也是前后矛盾的,在马前卒的设想中,「国有化抚养」之后,家长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子女进行纯粹的亲子互动,但是在这里,他又不允许家长和孩子有共同的自由支配时间。

 

而在延长了孩子的在校时间之后,马前卒认为这些延长的时间不应该用来做应试的学习,而是应该用来进行课外活动,具体的有:

(1)体育锻炼(2)了解社会

这两个课外活动单独来看还算是合理的,但是在这个语境中它们存在着这样的2个问题:

(A)它们是建立在剥夺家长和孩子的私人自由时间的代价之上的。

(B)这只是符合马前卒自己的口味的课外活动

这里有一段论述同样展示了马前卒的双标,我们看原视频:

「所以我希望是周六正常上课,在周二或者周三安排额外教育半天体育锻炼,半天外出参观,让学生在本地观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商企业和农场的运行,跟着市政工人走遍整个城市,跟着水利工程师去看本地的堤坝和水闸,甚至可以政府安排经费,在各单位的工作人员指导下做一点实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就知道整个社会是怎么运行的,在感性上可以了解每个群体的生活状态,也能知道自己学习内容和未来工作的关联,将来他们肯定会更理性的看待社会。我衷心希望政府能够早点给我的孩子安排类似的参观机会,免得我周六焦虑,要不要给他过去家庭教师或者上网课」——马前卒

如果马前卒不提「国有化抚养」,那么HW君并不会吐槽他说的这一段话,甚至还会认为他对于教育还挺有独到的见解。

但这也只是马前卒个性化的需求,例如「跟着水利工程师去看本地的堤坝和水闸」这样的建议,完全就是马前卒自己的口味,像HW君自己就对此兴趣不大。

 

但如何选择也的确是他的自由,而别人也有选择的自由,他也没有资格替别人做主。

因为这是涉及「自由意志」的价值判断,关于「自由意志」的概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社会学系列【I1】期。

基于自由意志,有的人认为体育重要,有的人认为音乐重要,而有的人认为编程重要,有的人认为去工厂参观重要,而有的人认为去接触大自然更重要,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看法。

这时候市场就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市场上购买碎片化、个性化的商品,而公立教育只能专注于提供规模化、同质化的「公平」的教育。

 

而公立教育里能够做到同质化、规模化的「公平」,就是刷题和应试。

像符合马前卒口味的这类课外活动,不可能被在注重「公平」的公立教育里被广泛推广。

因为它是一种需要因地制宜的活动,一旦如此推广,受限于地理因素,那么大城市的孩子有地理优势,可以接触到本地的更丰富的资源,而小城镇或农村的孩子的选择往往有限,这样的结果就是他所反对的「教育不公平」。

 

并且在这里,HW君同样感觉到马前卒的傲慢,他的这种「了解社会」的提议并不是一种科学的论证,而是一种拍脑袋的个人口味。

但马前卒又似乎觉得只有自己的观点才是科学的正确的,至少要比其他人的正确。

马前卒在否定别的家长对于其孩子的抚养权的同时,却觉得国家应该满足马前卒他自己的抚养口味。

 

 

1-8 补充观点

《睡前消息》节目近期的【328】【330】和【332】这三期里,马前卒有一些新的观点,这里HW君简单评论一下。

1-8-1【328】中考分流

《睡前消息》328期的话题是中考分流。

也就是,教育部强制要求只能一部分人去读普通高中,剩下的去读中等职业学校,家长的反应是普遍不满意,担心自己的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

马前卒在这个话题里并没有谈到「国有化抚养」,但这里同样展现了他对于「内卷」看法的自相矛盾。

 

在「中考分流」的话题上,马前卒认为:

应该普及高中教育,不强迫年轻人进入职业教育。

理由是:教育部推行中等职业教是历史惯性,中等职业教育不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应该普及高中教育和通识教育,等到成年之后再考虑工作方向。

这一部分的观点HW君觉得没有什么问题。

不过在视频的最后,他又做了一段关于「内卷」的论述:

「大家不能说看到废除强制分流就欢呼,听说要终身学习就抱怨社会压力大,不允许停下来喘口气。当年大学扩招给中国经济中国普通人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十几年后的今天人人都骂学历贬值,社会内卷,我对此还是老观点,内源本质上是农村人口城市化教育普及化,当所有年轻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进入城市工作,争取高薪岗位的时候,已经占有教育优势和优越职位的人当然会骂内卷,将来中国取消了中口强制分流,肯定会制造更多的发展机会,但不一定能够让所有人满意,甚至从这个制度中受益的人也会因为机会更多,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但是社会就是这么进步的。」——马前卒

这里就再次展示了马前卒的自相矛盾,也就是他可以在支持工作内卷的同时又否定教育内卷。

其实自相矛盾也没有什么,但是《睡前消息》这个节目标榜专业性和严肃性,那么就要经得起观众的考验。

这里HW君把马前卒的原话修改了一下,送还给他:

大家不能听说教育内卷就抱怨压力大,不允许停下来喘口气。

当初的教育产业升级给中国经济和中国普通人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十几年后的今天人人都在骂教育内卷,养不起孩子。

我还是老观点,内卷本质上是农村人口城市化、教育普及化,当所有家庭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公立或私人教育,进入更好的学校学习,争取更好的学历的时候,已经占有教育优势和优越职位的父母当然会骂内卷。

将来中国推行了国有化抚养,大家在教育这一块就不用内卷了,然后马前卒会让你专心去工作中内卷,当他的人肉干电池。

 

1-8-2【330】老人监护权

《睡前消息》330期讲了一个美国内华达州的事件,这里HW君简单介绍一下:

(1)美国内达华州因为环境优美,吸引了许多老人到这里养老。

而内达华州克拉克县的法律规定,只有本州的居民才能担任老人的监护人。如果老人的子女居住在外州,需要法院为老人指定监护人,这些监护人通常是私营公司的雇员。

(2)一旦被指定了监护人,老人就失去了大多数民事权利,不能签署支票,不能联系自己的医生和律师,只能通过监护人来操作,而监护人在监护老人的期间产生的一切「合理」费用,需要从老人的资产中扣除。

(3)由于克拉克县的监护人制度存在有巨大的问题,因此有一些监护人与护工、医生、法官等合谋,把失去民事权利的老人送进精神病院,折磨残疾甚至弄死,然后强制剥夺老人的财产。

然后静静提了一个问题:

「杜工你一直提倡社会化抚养,美国内化达州这个例子是不是社会化抚养的反面例子。」——静静

而马前卒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他只是泛泛说要加强监管,这种回答HW君认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注意,在这个环节里我们讨论的是老人的监护权,马前卒认为中国的「养老」同样会随着家庭的解体,而需要走向一个老年人版的「国有化赡养」

而从这一个地方可以看出马前卒的思路是怎么样的:

「从美国部分纠错的过程中学习经验,我对内华达州事件的理解就是要给老人接受社会化养老的选择,但是不能允许监护人一手遮天。无论这个监护人是亲属是律师还是私营公司的雇员,都必须一视同仁,向公共机构汇报自己的工作,允许监管部门随时来检查老人的情况。

如果监护人认为这是负担想要放弃监护权,那么国家应该有公共机构随时接手,这样才能让这些老人得到安全感。」——马前卒

这里在HW君看来,似乎马前卒认为在实现了老年人版的「国有化赡养」之后,监护人是可以选择主动放弃对于老人的监护权的。

而在监护人放弃之后,国家的公共机构会提供兜底。

也就是说,马前卒对于老年人版的「国有化赡养」和未成年人版的「国有化抚养」的思路是一致的,那么这两种政策必然失败的原因也会是相似的。

具体的原因我们在【3】大节里进行详细分析。

 

并且在这一期里,马前卒指出了「家庭抚养」和「私人非家庭抚养」都属于「私人抚养」。

「所以我认为豫章书院的问题不是社会化抚养,恰恰是家长对孩子的绝对私人权利,没有人监管,而且可以通过商业契约授予别人。」——马前卒

在这里同样展示了马前卒对于各种概念的混淆,我们看在《睡前消息》137期里他的论述:

「我们不否认柏剑老师和家人为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投入了很多业余时间,但从以往的新闻来看,梦想之家的重要开支是靠外界来赞助保障的,柏剑是这些捐助的管理人员,是社会化抚养的执行人。」

「柏剑老师的长跑训练班当然不是一章书院这种黑棒,但是从性质来说两者是一样的,都是没能力教育孩子的底层家庭,想寻找出路,把监护权私下转移给一个私人机构。」

「现在白建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社会化抚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家应该把类似的这种背起来,比百健老师做得更好。」——马前卒

 

马前卒把好几个不同的概念,都用一个含混不清的「社会化抚养」来统一指代,于是造成了许多概念上的混乱,让人感觉他一会儿说支持社会化抚养、一会儿又反对社会化抚养。

当然,也有可能马前卒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故意不想把这几个概念说清楚。

 

这里HW君帮各位观众重新梳理这几种概念:

(1)家庭抚养+私人非家庭抚养+国有化抚养=社会抚养

(2)家庭抚养+非家庭抚养=社会抚养

(3)私人抚养+国有化抚养=社会抚养

(4)家庭抚养+私人非家庭抚养=私人抚养

(5)私人非家庭抚养+国有化抚养=非家庭抚养

所以这里HW君再次由衷地建议,希望马前卒以后都改成「国有化抚养」,不要再用「社会化抚养」来偷换概念和混淆视听了。

 

1-8-3【332】韩国游戏宵禁

《睡前消息》332期讲了韩国游戏宵禁的话题。

它是这样的,韩国在十年前推出了一个法案,主要内容是在午夜0点到上午6点之间,禁止游戏商向16岁以下的儿童提供互联网游戏服务。

而在实行了10年后,韩国政府决定废除这个制度,把未成年人的游戏管理权还给父母,让父母来决定未成年人是否可以玩游戏。

韩国政府强调说,未来的政策将会更加注重给予儿童和家长更大的灵活权和控制权,而不是采用强制的单方面措施。

 

也就是在HW君看来,韩国政府把这部分原本国有化了的「深夜游戏」的抚养权,重新交给了私人的家庭部门。

这是和马前卒的抚养权「收归国有」相反的举动,我们也可以说韩国政府在这个领域里尝试「国有化抚养」的努力遇到了挫折。

 

在静静介绍完韩国游戏宵禁的话题后,马前卒很敷衍地作出了评价:

(1)政府管理手段要精细,不能拍脑袋就立法。

(2)不能让一群不玩游戏,也不懂玩家心理的中老年人凭着自己的善意来制定政策。

(3)否则政策落实起来有漏洞,反对者也会抓着这些漏洞质疑全面的管制方案。

 

这里可以看出马前卒丝毫不打算反思一下自己的「国有化抚养」的底层可行性。

事实上在HW君看来,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就是那种他自己在第(1)点里所说的拍脑袋想出来的政策,是非常低水平的。

HW君在看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的政策观点时,总有一种在看大学生创业大赛里的那些劣质创业计划书的既视感。

 

 

【2】假如实现国有化抚养

在前面的第【1】大节里,在我们分段总结并吐槽了马前卒的观点之后,相信大家对于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马前卒「国有化抚养」有太多的逻辑漏洞和不合理,因为当你想要掩盖一个不合理,往往会编造出更多的不合理。

 

现在第【2】大节里,我们先放下对这些小漏洞的看法,依照GoneMeme的节目的惯例,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假设马前卒的观点是对的,并且中国政府采纳了马前卒的观点,实现了所谓的「国有化抚养」,那么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会发生的事情有很多,这里HW君列举两个有意思的可能性说一说。

 

2-1 幼儿园之前的早教

在马前卒的设想中,公立教育剥夺家长的抚养权(268期),家长要向学校的教师转移完整的监护权(124期),不需要也不允许父母用自己的收入去明显改变子女的学习成绩(267期),让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全面关怀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激发每个人的潜力(267期)。

那么也就是说,马前卒认为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从幼儿园之后才开始的。

 

那HW君的问题就是,在幼儿园之前的「早教」阶段,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权需不需要被「国有化」呢?。

这里HW君不是指现在市面上各种各样的私人早教班,而是指从孩子呱呱坠地出生之后一直到上幼儿园之前的这段时间内,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

例如最简单的,教会孩子说话、走路、独立上厕所、和小伙伴们玩耍等。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我们也可以叫它「学习窗」。

它的定义是,某一时期孩子在生理上已经准备好要产生和发展一些能力,这个时候孩子对外界的刺激最为敏感。

如果这个时期环境给孩子提供了恰当的影响,那么孩子某些方面的发育和发展就能以最优方式发生。

这种「敏感期」的年龄分段大概如下:

——陈忻《养育的选择》

 

这里仅供参考。

也就是说,其实父母对于孩子的差异化教育早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开始了。

在这一阶段里,父母会影响孩子的许多重要的能力,例如面对挫折的复原力,处理信息的注意力、自我评价、情绪管理、安全感等。

HW君并不能直接认定这些能力会影响未来孩子上学之后的学习成绩,但显然这些能力会影响以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并间接地影响孩子未来的应试能力和分数。

许多原生家庭问题就是从这里开始出差错的,一步错,步步错。

 

更极端的,我们可以再举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来展示「国有化抚养」在幼儿园前的早教上的困境。

假设有一个家庭A,家庭A的父母自己可以进行流利的中英双语对话。

于是孩子出生后,在牙牙学语阶段,家庭A的父母一直用双语来教孩子学说话和认字,于是这个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已经能够使用中英双语进行流利地对话了。

这样的一个孩子,显然就要比那些不会英语的孩子有一个更高的起跑线,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英语成绩的可能性会更大。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要做出如何的应对?

情况可以分成2种:

(1)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

那么父母在幼儿园之前的早教阶段又会重新进入军备竞赛,让自己的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接受「国有化抚养」之前获得更高的起跑线,于是在幼儿园之前的早教领域内,「教育内卷」又重新开始。

(2)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那么幼儿园之前的「早教权」也应该收归国有,实现「国有化抚养」。那么最后的结果便是,孩子生下来之后,就需要被带离父母,交由国家进行统一抚养,不允许私人父母对于孩子施加任何影响。

无论是哪种情况,看上去都是非常荒诞的。

 

2-2 工作后的成人教育

现在我们假设先忽略早教问题,也就是说「国有化抚养」顺利实施了,并且不存在早教问题。

现在有一个顺利接受了「国有化抚养」的孩子A,这里我们就叫他A君吧。

A君成年了,他也顺利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进入了被马前卒所赞颂的「工作内卷」的竞争之中。

 

A君在内卷的职场之中厮杀,被社会反复毒打。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需要重新学习充电,想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所以他决定接受成人教育,或者去考研读博。

这个时候,已经成年毕业的A君想要向自己父母请教升学建议,请问A这样做违法吗?

 

一般来说, 在孩子未成年之前,我们默认未成年人的心智不成熟,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需要一个对其有抚养权的监护人,在传统的「家庭抚养」中也就是父母。

但在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中,父母的这种抚养权被收归国有,转移给了教师,因此不需要也不允许父母用自己的收入去明显改变子女的学习成绩,也不允许父母替子女做全面的升学决定,这是马前卒在《睡前消息》267期里的观点。

 

那么这种被转移给了教师的对于孩子的抚养权,应该需要在孩子成年或毕业之后结束。

原因是,孩子在成年或毕业之后,作为一个成年人,他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未来负责,因此不需要再接受来自国家安排的教师的监护,不再需要「国有化抚养」。

 

那么好了,我们回到A君的例子。

在A君未成年之前,A君的父母不允许用自己的收入去明显改变A君的学习成绩,也不允许父母替A君做全面的升学决定(267期)。

现在A君成年毕业工作之后,A君想要继续考研读博,想要做一个成年后的升学决定。

那么现在A君的父母可以用自己的收入去帮助、影响A君吗?

 

同样的,面对这种情况,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可能有2种应对方式:

(1)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那么父母会在孩子成年或毕业之后,也就是在孩子解除被教师监护的状态之后,重新开始教育的军备竞赛,让自己成年的孩子在结束「国有化抚养」之后,获得更多的教育上的帮助与资源,于是「教育内卷」又重新开始。

这种情况下「国有化抚养」只是让「教育内卷」从孩子未成年推迟到了成年之后而已,并不能消除「教育内卷」。

(2)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那么孩子成年之后的成人教育权也应该收归国有,不允许父母干预。

那么其结果就是所有的教育机构都应该由国家统一包办和分配,无论是未成年人、成年人甚至老年人,都不允许向自己的父母求助,所有未成年人和成年人都只能向国家指定的教师寻求升学建议。

 

同样的,无论是哪种情况,看上去都是非常荒诞的。

 

 

 

【3】致命的自负与通往奴役之路

到这里,我们先复盘一下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

在马前卒看来,注意,是在马前卒看来:

(1)「国有化抚养」是解决「人口危机」的唯一方案。

(2)为什么要解决「人口危机」?

(2-1)因为「人口危机」会危害「国家经济」,当「国家经济」变好,个人利益才能水涨船高跟着变好。

(3)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危机」?

(3-1)「阶级压力」使得父母在抚养子女时军备竞赛,导致「教育内卷」,因此父母选择少生或不生。

(3-2)但「阶级压力」导致的「工作内卷」会使得「国家经济」变好,因此不可以消除「阶级压力」。

(4)如何解决「人口危机」?

(4-1)「国有化抚养」剥夺父母为子女阶级上升做出努力的资格,交由国家统一分配,从而烫平「教育内卷」,于是父母会为了纯粹的亲子互动而多生孩子。

(4-2)且因为不需要花精力投入「教育内卷」,父母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内卷」,因此「国家经济」会变得更好。

以上就是马前卒的天真且有趣的「国有化抚养」,槽点非常多,我们已经一路吐槽过来了。

而这一节第【3】节,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其观点进行批判。

 

我们在经济哲学【E11】期里,曾提到过所谓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其实并不在于「计划」和「市场」,而在于竞争之后是否对失败者进行优胜劣汰,或者说新陈代谢。

换句话说,私人家庭的「家庭抚养」和国家统筹的「国有化抚养」,最核心的不同,在于责任链条终结于何处。

 

在我们现在的普遍的私人「家庭抚养」之中,责任链条终结于家庭,也就是未成年人的教育是由该未成年人的家庭兜底的。

而马前卒所设想的「国有化抚养」,其责任链条终结于国家,也就是未成年人的教育是由国家兜底的。

 

对于「私人家庭」而言,如果这个孩子最终是教育成功的、扬名立万、光宗耀祖,他的荣誉的确是属于这个「私人家庭」的。

但如果这个孩子最终是教育失败的,导致穷困潦倒、败坏家门、家破人亡,出现了家庭悲剧,那么他的后果也是属于这个「私人家庭」的。

这样的一种荣誉或者后果,常常是延续到孩子成年之后的,是终身存在的,而不是说在成年之后就与孩子自动解除的。

 

这些与「抚养」有关的责任链条被限定在一个「私人家庭」的单位之内,各自家庭自负盈亏。

而整个社会的优胜劣汰和新陈代谢,便是以一个个「私人家庭」为基本单位。

这种冷酷无情的淘汰最终使得整个社会维持在一个高效率的运行区间。

它很残酷,但却是世界的真相。

 

如果实行马前卒所设想的「国有化抚养」,那么对这个孩子教育的责任链条就会终结于国家,也就是国家兜底。

在这种体制下抚养出来的孩子,如果有所成就,那么他的确印证了国家的正确性。

 

但如果其中有的孩子成了一个低智的、性格缺陷的、反社会的人,那么这个教育失败的责任也同样会归于国家。

而国家则必须为此兜底,因为父母的全部抚养权都已被国家拿走。

在这种责任链条下的「国有化抚养」,必定会随时间演变得极端保守且僵化,教育体系内的教师会宁可少做也不愿意犯错。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睡前消息》【308】期里,马前卒通过对比得出,私人补习班总能够更灵活、更个性化,而公立教育总会更加僵化。

因为不够灵活、不够个性化的私人补习班都死掉了。

因此马前卒觉得需要对现有公立教育的教师职业进行改革,取消编制和固定工资,引入更多的竞争机制和考核指标,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也就是进行市场化改革。

 

马前卒的底层逻辑是反市场的,但他自信地以为自己掌握了「市场」的全部秘密,实际上他所说的那些漂亮的改革方式都只是「市场」的表象,马前卒至始至终都没能理解「市场」的本质是什么。

 

在一个「市场化」的机制里,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是责任链条从何处进行切断。

由此确定了那些在市场之内参与优胜劣汰的「责任主体」。

优胜者生存与繁衍,失败者死亡。

在这种失败者不断死亡的残酷的优胜劣汰之下,整个市场得以维持在一个高效的水平,这才是「市场化」高效的真相。

 

在《睡前消息》【124】期里,我们也能窥视到马前卒的思维是怎么样的。

马前卒认为国家应该为孩子建立一个保障意外的基金,当孩子在学校受到利益损害时,国家就需要保障他们的利益。

而这种兜底在传统的「家庭抚养」里,是由家庭来做的,所以家庭里的父母会格外关心孩子的情况,哪怕不考虑亲情的因素。

在「国有化抚养」之后,马前卒也得承认,国家不得不为孩子在校时的意外兜底。

 

而一个被国家兜底,不能无情淘汰地失败者的「国有化抚养」教育体制,无法进行有效的新陈代谢,那么这个体制会越来越僵化以及低效,最终导致「公立教育」的全面失败。

在这种情况下,患有「国家阶级焦虑」的、自负的马前卒,他的「国家产业升级」的美梦将完全落空。

而这就是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的主要观点。

 

到这里HW君需要岔出来,说一个防杠声明,HW君这里引用到哈耶克的观点,并不代表HW君就百分之百赞同哈耶克的所有观点。

例如在经济哲学系列【E2】期里我们批判了哈耶克的金本位思维,在经济哲学【EE1】期我们批判了新自由主义和整个芝加哥学派,在社会学系列【I1】期我们批判了「自由民主」。

 

HW君不喜欢那种以思想家为派别的非黑即白的站队,一些人会将哲学探讨活生生玩成了粉圈追星。

也就是你必须要百分之百支持,或者反对某个思想家的全部思想,要么将其视为被拥护的偶像权威,要么将其视为需要被打倒的敌人。

对这些人来说,似乎引用了某个权威,自己的话就有了更多的正确性,可以为自己壮胆。

 

但大可不必,你的观点的正确性要看你的逻辑和思路,和你引用哪个权威没有关系。

因此HW君也并不需要用哪一个思想家来作为自己的偶像,来代表自己的观点,我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当然我也不认为只有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事实上HW君经常翻自己以前的视频,总能发现自己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

而这种情况也适用于马前卒,HW君并没有百分之百否定他的全部观点,HW君很喜欢看《睡前消息》这个节目。

 

现在我们继续回到对于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的批判上。

马前卒认为,「国有化抚养」剥夺父母为子女阶级上升而努力的资格,交由国家统一分配,从而中止了「教育内卷」,于是父母会为了纯粹的亲子互动而多生孩子。

并且因为不需要花精力投入「教育内卷」,父母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内卷」,于是「国家经济」会变得更好。

 

这样的观点同样是一种天真烂漫的幻想。

因为我们都是一个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并不是马前卒所以为的那种可以被简单支配的生育机器。

 

如果国家对于私人领域的介入严重到这种地步,那么「国有化抚养」不仅无法达成「消灭教育内卷使得人们生育意愿上升」的目的,相反会造成严重的人口外流。

至少在HW君看来,越是属于社会上层的人,他们越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越会在意自己的私人领域不受到国家公权力的侵犯。

 

马前卒这种以「人口危机」和「国家经济」为道德绑架的「国有化抚养」,只会导致国家对于普通民众的私人领域的严重介入。

不仅无法解决中国的人口危机,相反会造成中国顶尖人才的大量外流,经济因此受到更大的挫折,最终再次让患有「国家阶级焦虑」的马前卒的美梦破碎。

 

而这就是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的观点之一。

也就是说,哈耶克在上个世纪就已经详细论证过的两个大坑,「致命的自负」和「通往奴役之路」,马前卒都完美地踩中,并掉了进去。

 

 

【4】人口问题是金融问题

在上一节第【3】大节里,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去批判马前卒的「国有化抚养」,而这一节第【4】大节,HW君会给出自己对于人口和教育的私人看法。

 

马前卒渲染人口危机,认为中国人口正在下降,国家经济即将要完,他把人口危机当作最大的政治正确,以此绑架人们采用他的「国有化抚养」药方。

事实上,虽然「国家经济」的提高确实会使得「个人利益」水涨船高,但HW君不认为国家因此就天然地有权力可以对私人领域进行如此严重的过分介入。

 

我们经常嘲笑龙应台只在乎「小民尊严」,而在HW君看来,马前卒和龙应台在这方面是类似的,只是方向相反,马前卒只关心「大国崛起」。

HW君在【1-5】小节里把这种观点称为马前卒的「国家阶级焦虑」,他为了实现「大国崛起」完全不顾「小民尊严」。

可是当「大国崛起」的出发点不再是「小民尊严」,那么「大国崛起」就不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

 

「大国崛起」固然是好的,「小民尊严」也固然是好的。

但如果「大国崛起」的代价是「小民尊严」,那么我们  个人就需要进行利益的权衡。

因为我们支持「大国崛起」,说到底最后也是为了「小民尊严」。

所以HW君认为在「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之间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

 

而马前卒提出的这样的一个极端激进的,为了「大国崛起」而可以如此牺牲「小民尊严」的「国有化抚养」,并不是我们需要的。

我们的教育体系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国家需要更加妥善地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和效率问题,也需要解决底层贫困人口的教育问题。

但这些其实都可以在现有的「义务教育」和「精准扶贫」,乃至「共同富裕」的框架下解决,我们只需要先把这个部分做好,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幻想一个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一步登天的博人眼球的方案。

 

而那个一直被渲染的「人口危机」问题,在HW君看来,并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人口危机」其实并不是一个关于中国人的生命的问题,没有哪一个中国人会因为「生育率下降」而立即面临急迫的安全威胁,并为此失去生命,中华民族也不会因此灭亡。

 

「人口危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中国社会的生产力下降,经济停滞甚至倒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严重的下降,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它是在经济层面上的。

而HW君能想到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中国将来可能会面临养老危机,有一部分老人在老年之后,得不到足够的照顾,活得十分痛苦,并且使得统计上的人均寿命下降。

但除此之外,它都并不是一个急切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没有哪一个中国人会因此而马上面临死亡的危险,它更像是一个慢性疾病。

「人口危机」既不是政治正确,也不可以成为道德制高点。

 

在HW君看来,「人口问题」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更准确来说是「金融问题」。

这也就是第【4】大节的标题「人口问题是金融问题」。

这里面有3层含义:

(1)人口问题的原因是「金融」的。

(2)人口问题的后果是「金融」的。

(3)人口问题的解决方式也是「金融」的。

 

在HW君看来,人口下降的最大问题是养老金的帐做不平。

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养老模式,一直都是:

让家庭内部年富力强的新人,去赡养无法劳动的老人。(以新养旧)

这种传统的模式常常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这里HW君将其称为「以新养旧」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社会需要维持一定的生育率,才能让这个「以新养旧」的游戏继续下去。

 

而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给人类带来了看一个全新的选择:

你可以在年轻时积累足够多的资金,用于在自己年老时向市场购买养老资源。(金融自养)

HW君把这一模式称为「金融自养」,它其实利用了市场与货币的特性,使人们可以跨时间和跨家庭地交易「养老资源」。

 

因此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今天,我可以选择在年轻时付出更多的劳动以及减少生育,换来足够多的金融货币积蓄,当我年老的时候,就用这些货币向市场购买「养老资源」。

于是借助「金融自养」,个人就可以摆脱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局限在家庭内的「以新养旧」的模式,选择不结婚生子,也因此可以回避参与「以新养旧」模式时所需要面对的压力。

这就是经济不断发展,但是生育愿望却不断下降的金融基础。

 

但这里关键的矛盾在于,「金融自养」中未来所要购买的那些「养老资源」的价格,依赖于整个社会的生育率和人口。

即当生育率普遍降低,有越来越多的人决定实践「金融自养」模式的时候,未来的「养老资源」会变得非常昂贵,也就是「金融自养」的成本会变得非常非常高。

 

以至于最后产生的结果会是,在年轻时选择「金融自养」的人,在年老时会共同争夺稀缺的「养老资源」,而在市场之中价高者得,那么结果就只有富人才可以真正实现美满的「金融自养」,穷人则会遭遇到严重的个人养老危机。

 

因为采用「金融自养」模式的人,归根结底最后都是还由社会中的一个个新人来养。

而「金融自养」并不创造「养老资源」的净供给,只有「以新养旧」可以。

假如社会上所有人都选择「金融自养」的策略,那么「金融自养」的游戏就会彻底失败。

因为「金融自养」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是寄生在「以新养旧」模式之上的。

「金融自养」需要从传统的「以新养旧」模式中吸取养分。

 

而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国家也有一个统筹的养老金体系,这里HW君称其为「国有金融自养」。

它并不是纯粹的「金融自养」,而是国家为了改善社会的公平和效率而设计的,是对现有的「以新养旧」模式的补充与完善。

因为传统的家庭内部的「以新养旧」模式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它非常依赖于子女在道德上的孝,它在道德上有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它也有着许多非道德意义上的风险,例如子女的意外离世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传统家庭内部的「以新养旧」模式失败,从而产生个人的养老危机。

 

因此国家统筹的这套「国有金融自养」,它并不是为了追求「金融自养」,而是为了在传统的「以新养旧」模式出现意外状况的时候,提供一种托底的保障。

这样的一套「国有金融自养」模式,同样也是严重依赖于作为主导作用的家庭内的「以新养旧」,它也必须寄生在「以新养旧」之上,而无法单独存在。

 

因此,国家的立场肯定只有鼓励生育,这样才能把养老金的金融帐做平。

一旦生育率和人口下降,作为中流砥柱的「以新养旧」出现问题,不止是国家版的「国有金融自养」会失败,大部分个人版本的「金融自养」都会难以为继。

在新生人口下降后,所有人都被迫去争夺因人口下降变得稀缺的「养老资源」,玩一个内卷的游戏,而赢家一定只会是那些有钱的社会顶层,而不是普通人,除非你觉得你完全玩得起这个游戏。

 

有许多人可能会认为:

(1)社会的生育率下降,关我什么事。

(2)我不生孩子,关别人什么事。

但这两种想法其实并不是很合适。

如果你现在年轻,你选择不生,那么你最好期待社会上的其他人会多生,社会有一个较高的生育率,像你这样选择不生的人是少数。

这样在你老了的时候,你用年轻时积蓄的钱才可以购买到比较便宜的「养老资源」,除非你真的很有钱,或者不想活那么久。

 

你的生与不生,和社会上的其他人是有关系的。

社会上其他人的生与不生,同样也和你是有关系的。

因为选择「金融自养」的你必须寄生于「以新养旧」模式,从「以新养旧」模式中吸收养分。

当你老了的时候,你需要向社会购买「养老资源」,那么你必定会推升彼时市场上的「养老资源」价格,对社会上的其他人造成影响。

而其他选择不生的人,也必定在未来推升「养老资源」的价格,对你产生影响。

 

也就是说,其实你并不是和其他人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你和社会中的其他人一直在互动着,社会是一个多人互动系统。

你和这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且这些关系不是你可以拒绝的。

因为社会是一个「契约」,它是生者、死者与未来者的共同缔结的、无法撕毁的「契约」。

个人的生育并不完全只是纯属个人的事情,因为你一定是活在社会之中、与他人发生互动的,你是社会的一部分。

 

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就不能拥有选择的自由。

因为人口问题其实是金融问题,那么金融的问题,用金融手段解决就行,关键是要把金融帐做平。

在国家层面可以用税收调节,例如多生的家庭在报税时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也就是变相的征收丁克税,这在发达国家里已经是普遍存在的了。

 

在HW君看来,人口问题的确会影响国家利益,但个人的生育又是国家不应过多介入的私人领域。

那么国家就应该和个人各自约定好属于自己的「义务」。

为什么这里HW君强调是义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社会学系列【I1】期。

 

国家有义务尊重个人的生育选择,而个人也有义务为国家分担因人口问题而产生的金融压力。

而灵活的税收可以成为实现这一份契约的媒介,也就是我们说的「金融的问题金融解决」。

多生享受税收优惠,不生没有优惠。

这样也算变相征收了丁克税,即征收一类「未来会占用市场的养老资源,从而推升整个社会养老成本」的税。

 

在这个契约之下,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只要你要履行好你的义务,你就可以选择不生,那是你的自由。

「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我们尽量找到一种平衡。

而人口问题是金融问题,那么其解决方式也应该被限制在金融之内。

在完成了缴纳丁克税的义务之后,选择不生就是私人领域的权利了,国家不应该做过多地介入,国家之外的社会也不应有过多的道德绑架,一个进步的社会应该是可以包容个人在生育上的选择的。

当然现实社会并没有这么完美,这只是HW君对于人口问题的简单的私人看法和展望。

 

而至于对那些有「国家阶级焦虑」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接受不了这样的一种给予个人如此高自由度的社会契约,也接受不了人口下降导致的设想的「大国崛起」的美梦破灭。

但是假如现在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且面临相同人口问题的国家A和国家B。

其中国家A采用了严重介入私人领域的「国有化抚养」,而国家B采用了尊重私人选择的「生育税契约」。

那么我猜人才的流动应该是会从A流向B,至少HW君自己会这么选择。

 

 

【E】结语

好了,这期「巨长版」的视频终于要结束了。

这算是到目前为止HW君做的最长的一期视频了。

 

其实HW君通常也不会这么细枝末节地去分析别人的视频的,因为网络上的视频多为快节奏内容,出点逻辑上的错误也是经常发生的,HW君自己也经常会犯错误。

但是《睡前消息》自认为是严肃且专业的新闻评论,并且在B站上的影响力也非常大,那么它就要做好被观众考验的准备。

 

当然批判归批判,HW君自己也是喜欢看《睡前消息》节目的,不然也不会做这一期视频了。

祝《睡前消息》越办越好。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的社会学系列番外篇【EI1】期的全部内容了。

如果你觉得这个视频对你有帮助,希望能给个一键三连。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各式各样的哲学内容,记得关注我的B站账号。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和我的个人网站。

 

在视频最后的【F】部分里,HW君整理了10期讨论「国有化抚养」的《睡前消息》原视频合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观看。

你也可以在视频下方简介或评论区置顶处,找到HW君的这一期社会学系列番外篇【EI1】期视频的全部文字稿,欢迎大家对我进行批判。

我是HW君,我们下期再见。

 

【F】附录:《睡前消息》合集

提及的10期《睡前消息》的文字版:
(「讯飞听见」自动转译,未校对)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K0LxXxtOK5erSMokEZqZg
提取码:987d

(本讲稿完)

By HW君 @ 2021-10-10

guest
17 评论
最新
最旧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yuirr
yuirr
2023-01-25 20:12

很难得有见到愿意花长时间认真的去分析一个事情的博主,加油

poocd
poocd
2022-05-16 04:49

首先,同为睡前消息的粉丝,我很欣赏作者认真严谨的态度,我认为如果大家都更加认真和追求细节一点,整个社会都会更好。我也看了作者其他的一些文章,也挺有趣,作为一个哲学政治经济专业的学生,这和我学的也很相关。言归正传,令人惋惜的是正如其他评论所指出的一样,作者太希望从逻辑学的角度来分析马前卒从公共政策角度作出的分析,这必然导致作者对马前卒的许多单独的语句进行过度扩张解读和极端化。比如马前卒从政策设计的角度上强调政府要帮家庭兜底,负担教育责任,另一方面也不能自以为是地全部掌控孩子的人生发展。这明明是政策制定时的合理现实考量,但是作者就会把这种说法解读成双标或是逻辑矛盾,要么就是选其中一方来推极端然后说这样不好,比如把社会化抚养解读成父母和孩子在生活和指导方面完全剥离(这样的话干脆说社会化抚养就是科幻电影里的国家统一制造克隆胎儿好了。实际上,从血亲家庭制和社会化抚养制的光谱中,克隆胎儿确实在哲学上更偏向后者,但是你在哲学上给推到极端后,又突然把话题转向现实公共政策讨论,然后在现实上批判哲学极端,这是很没意思的。你可以在哲学和未来上批判哲学,或是现实中批判现实,但不能搞混了。)
接下来我进行一些更细致的对作者文章的评判。
第一是作者对于社会化抚养这个词的反驳,主张国家也是社会的一部分。说实话,这样的辩驳不算没有意义,但是确实是错失重点,因为这背后是一个明显的学术用语和大众政策用语不匹配的常见问题,没必要大惊小怪。如果真的强调专业用语,你不如直接解读“社会化”这三个字(socialization),然后说马督工的社会化抚养和社会学中的社会化不是一回事。就算是学术用语也会有不同的定义,比如人类学和哲学中的文化相对主义的定义就完全不同。话说话来,作者认为国有化抚养的说法更准确,这也没错,家庭显然是社会的一部分,正如撒切尔把家庭和个人划在社会之外的说法也很莫名其妙。而作者的家庭,市场,和国家的抚养三分类也和Esping-Anderson对福利国家抚养方式的定义重合。但是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宣传者,马督工当然可以选听起来接受度更高的政策名称。比如国有化抚养会让很多人感到不舒服,而西方对于福利国家中国有化抚养的用语一般是去家庭化和去家养化(defamilization,dedomestication),很明显这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下会引起反感,所以马前卒选了一个更柔和的说法无可厚非。比如说社会化养老就是国家自己也用的一个广被接受的用语,但是本质也是国有化养老的意思。在这种语境下,社会化就是指非血亲家庭(以及血亲家庭指定的市场机构),就算和学术用语不一样,我认为也是一种合理的说法。
第二,你说马前卒把「国有化」当作万能的灵丹妙药,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如果现在让你自己再评价自己这句话,你会觉得这句话是合适的吗?马前卒在公共政策角度提出扩张政府的部分职能,认为这么做利大于弊,这是一个很好理解的立场,为什么必然意味着马前卒认为国有化就是“万能的灵丹妙药”?你的这句不准确的评论就降低了全文的客观程度,让别人觉得你是为反对而反对。
第三,到底什么是社会化抚养?我认为既然我们在讨论一个政策,就最好就具体政策而非哲学倾向去讨论。当然,马前卒欠缺对社会化抚养的统一完整和精细的描述,这也是他自己的问题,不过我们依然可以分别去讨论一些他提出的具体政策。比如,(1),延长在校时间,让子女在学校完成课后作业,依赖同学和老师而非不专业的父母的帮助来解决课业难题。你提到了这点,但是没有更多评价了。所以这样好不好呢?我认为明显是好的,学校氛围更好,效率更高,也有专业人士的帮助,同时可以降低父母接送子女的压力。而且,这仅仅是义务教育的扩张,而义务教育在本质上就属于社会化抚养或者你说的国有化抚养。如果你反对国有化抚养,最好是明确说国有化抚养中的哪一点,不然连义务教育也给打了。(2),用校车代替父母开车接送子女上下学。说实话我觉得这样的好处非常明显。环保,高效,不堵车,节约父母时间。(3),建立父母黑名单体系,有必要时剥夺父母抚养权。我也非常赞同这个做法,比如马督工几乎每次提出要剥夺父母抚养权的时候都有谈到具体社会个案,比如父母虐待子女,导致子女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当然要剥夺父母抚养权,如果你反对,你应该论证为什么让虐待子女的父母养育孩子比让国家机构(孤儿院和其他抚养机构)抚养孩子更利大于弊。不过,你说剥夺抚养权是“国家权力对于私人领域的严重介入”,会导致中国人移民国外。这我觉得也是不正确的说法,因为很明显马前卒讨论的是严重失职的父母(当然你可以在定义上辩论谁叫严重失职,这个是我们后段设立政策时要讨论的,但是除非你认为这个定义难如登天,完全没有任何可行性,这不影响我们对社会化抚养的整体认可。比如,中国法律禁止虐待儿童和诽谤,这些都是有很大模糊空间的措辞,但是这些法律依然存在,依然是可以实际运行,我们不会因为有模糊性就废除这些法律)。而且,西方工业国家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视和剥夺父母抚养权的实践是远大于中国政府的,甚至有一些中国家庭举家移民加拿大美国后,当地政府就因为父母打骂孩子而把孩子带离父母身边。总体来说,我认为这个态度也是对的。(4)建立公立托育机构(以及上面提过的增加在校时间)。这个政策的重点不仅在教育和学习上,也在父母抚养成本上。韩国和日本即使有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生育率依然世界倒数,根本原因就是养育子女的成本过高,国家欠缺公立托育机构。如果养育孩子意味母亲要牺牲大量工作机会和人生未来追求,那必然很多女性不愿意生育。这点我们可以看向国际案例。西方福利国家中生育率最高的是北欧国家,而北欧国家0到3岁,3到6岁等年龄段的孩子中有极大部分(好像80%左右,记不太清了)是在公立托育机构的,他们的父母完全可以去上班(当然也有选择休产假的),所以女性生孩子的代价(motherhood penalty)是最小的,所以人们敢生,愿意生。相反,传统的南欧和东欧国家,比如意大利和奥地利,因为欠缺公立托育机构,motherhood penalty非常高,女性生孩子甚至意味着要几十年后才能回到生孩子前的工资水平,而有许多母亲甚至再也没有回到职场过。所以这些有着传统文化的国家,生育率反而低。所以最后你提到的丁克税其实实际上也不够。你可以去看OECD的数据,生育率不仅和国家补贴相关,也和补贴种类相关。公立机构服务占国家生育补贴比例越高的国家,生育率越高,而金钱方面的补贴(应该是减税或是直接银行转移支付)比例越高,生育率反而越低。道理很简单,政府给了一点钱,是降低了整个家庭的养育成本,但是很难降低motherhood penalty(除非家庭拿这笔补助足够去雇佣保姆,但是现实上不太可能,而且保姆一带一的效率明显低于集体托育机构),所以母亲依然为了个人工作和追求不愿意生孩子,这就是无法改变家庭养育结构和责任的问题的根源性。
本来还想说的,但是已经打了太多字了,先这样吧。希望作者能回覆一下,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

uu
uu
2023-01-23 04:35
回复给  HW君

新的一期出了,poocd的理解更接近于马的设想,也就是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教学权力和时间,相当于对现在的公共托育机构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你说的论点很多都要重新考虑了,至于你说的“而是想要推倒重来,直接进行一个没有经过严谨论证的极端实验”这一点是非常错误的,严重忽视了近代福利院以及学前教育的发展,正如上面的大佬说的,北欧很多国家包括瑞典对于学前托教的产业和制度都可以给所谓的“社会化抚养”提供大量的经验,就比如下面的一篇。https://citeseerx.ist.psu.edu/document?repid=rep1&type=pdf&doi=63a2956b36647b1f253fea16f51270865e1ca80b

1909
1909
2021-12-21 01:23

被各路观众低估的一篇论述,在我看来至少论证了督公某些论据论点存在严重的错误衔接,这种文案的错谬对一个每期几十万播放的时评节目来说显然不该有。本文对督公的言论针对性稍显太强,反而会丧失对「社会化抚养」这一提议的根本性反驳,这是说,你可能驳倒了督公提出的「社会化抚养」,但你能驳倒下一个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们提出的「社会化抚养」吗,如果做不到的话,那么马前卒依然会把「社会化抚养」的大饼画下去,或许真有实现的那一天。睡前消息背靠观察者网,它们背后是复旦大学,复旦上面有国师。

理论上说
理论上说
2021-10-14 02:06

第二个前后矛盾是,既然不允许父母影响子女的教育,那就肯定也不允许父母跟孩子分享人生经验,因为分享人生经验就是「家庭抚养」的重要的一部分,会间接地影响子女的成绩。

马前卒说的是不允许“父母的收入明显改变孩子的成绩”,偷换概念啊

*
*
2021-10-12 20:14

第一个也不算太矛盾,就是学校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后,那么父母就并没有所谓的「私人时间」和孩子聊天散步、做游戏、分享人生经验,提升亲情,他们只有在学校的「公共空间」里才能和孩子做亲子互动。

第二个前后矛盾是,既然不允许父母影响子女的教育,那就肯定也不允许父母跟孩子分享人生经验,因为分享人生经验就是「家庭抚养」的重要的一部分,会间接地影响子女的成绩。

文中这一段你的论述可以说是毫无逻辑,甚至强词夺理。
1.学校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不是要把学生彻底关在学校,不意味着学生没有私人时间。马前卒提议:“延长学生在校时间”,但这直接被你强行理解(推导)成了:学校把学生私人时间彻底占用。
2.关于“不允许父母影响子女教育”的理解,在你文中是直接强行等同于了“不允许父母跟孩子分享人生经验”。那么我倒要用你最喜欢的“定义法”反问你,如何定义“人生经验”。 “告诉孩子刚烧开的水不能喝否则烫嘴”、“开学前要买好铅笔”和”上课认真听讲”,这些是不是都算人生经验? 那父母除了满足孩子生物本能需求之外其实也没啥可交流了吧,那还不如直接给孩子寄存到医院ICU。
说这些,就是为了让你明白,不要总是带着“非黑即白”的方式去进行恶意揣测和推论,如果马前卒的建议的力度值是1,你不要把它升级为10然后扣上一个极端的帽子去批判。

睡太香
睡太香
2021-10-11 11:38

作为一位卑微的读者,没有资格评论您的作品。只是对于,关于生育率暴跌的现象,您认为这并不奇怪,并因此反讽其他中国网民、甚至是中国人的态度,十分的遗憾。

Chad
Chad
2021-10-10 23:57

你好,我是某个被督工引流过来的睡前消息观众,之前并没有看过你的其他视频。在此之前,我也对督工提出的社会化抚养概念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有所感知,但并没有详细研究,感谢你为此做出的贡献。
但我这里也对你的视频有几点建议:1. 严谨是好事,但这种论文式的严谨出现在视频中就显得过于琐碎,让人抓不住重点。2. 直言不讳是好的,但是需要注意分寸,尤其是在批判上,你使用了一篇论文的篇幅批评督工几个视频的片段式的观点,颇有用力过猛感。考虑一下出一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简单聊聊其中的重点,然后附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岂不是更好?3. 言辞犀利很好,但最好也要给人留一定的余地,注意话语的柔和型,这能给人更好的观感。
纯个人看法,谢谢。

sumover
sumover
2021-10-10 23:31

首先, HM君是为数不多能花费这么长时间和精力对马前卒马督工的社会化抚养观点进行整理并着重进行反驳的. 在此之前, 几乎所有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辩论最终都会走向所谓的”乐子”和情绪… 阅读更多 »

瞧,那个乡下人
瞧,那个乡下人
2021-10-10 21:21

讲的还行,就是太琐碎了,建议单独出一期我眼中的未来教育,主要讲一下自己关于教育的建设性观点,这样会让观众知道你的正面观点是什么。因为批评总是很容易,但是往往会让人误解,“你既然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那你说你想怎么办”。

大司马
大司马
2021-10-10 21:13

已阅 狗屁不通

长山
长山
2021-10-10 20:59

看完了,顺带了解了一下作者的其他文章,发现作者的知识储备相当充足,令人瞩目,而本文却让人有一些奇特观感。

限于评论区篇幅,只评价一点:段落内容的安排让人沮丧,主要集中在“马前卒的药方”章节中的“吐槽”内容。

文章中作者总结对方的“药方”,力求准确详尽,虽然难免挂一漏万,但也可以说是非常理性严谨,只是可惜段落间的吐槽把这份严谨的观感一一败光。

吐槽中的内容在形式上追求逻辑,但言语轻慢,常下断言而少论据,碎片化严重,在缺少详尽解释的情况下,吐槽的内容更像是为了反驳而反驳的逻辑游戏。

如果吐槽的内容是放在文章后面详尽解释的段落里,可能就会好很多。有知识的铺垫在前,吐槽才是有的放矢,而且也能给读者充足的理解空间。有理论根基的吐槽总是充满巧思,作者写吐槽段落时拥有充足的理论储备,甚至写的时候可能high到不行,但没有铺垫的情况下,作者的轻慢只会劝退求索的读者。

关于“社会化扶养”“国有化扶养”的名称之辩、文章中可能暗示的up动机不良和后期立场找补、对“社会化扶养”实质性内容的理解是否准确、改良派观点的局限性、改革派观点的可行性、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要顾及和取舍的因素、社会与个人的出路以及理论自洽和落地困难的矛盾,这些我还没有行成清晰严谨的想法,就暂且不说了。

互警互勉,莫做“扶手椅上的人类学家”,努力多些田野调查,多些落地实践。争取朝乾夕惕,避免徒有言辞之利,而无体察之心。

蹩脚马
蹩脚马
2021-10-10 19:52

已阅 狗屁不通

马后炮
马后炮
2021-10-10 19:03

已阅 狗屁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