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HW君
0. 通胀预期与真实通胀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上一期《经济 | 美债收益率,通胀预期与财政刺激》的主要内容:
(1)近期资本市场剧烈波动,一些炒股或买基金的朋友受到波及。
(2)资本市场剧烈波动,主要是因为美国国债收益率暴涨。
(3)美国国债收益率暴涨,是因为市场在大量抛售美债。
(4)市场大量抛售美债,主要是因为市场有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
(5)市场有强烈的通货膨胀预期,是因为拜登政府打算进行强财政刺激。
那么这里就会有一个问题。
现在市场上有的只是通胀预期,那么未来一定会出现真实通胀吗?
在上一期文章里,我们只是讨论了拜登财政刺激计划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并没有关心这个问题。
但事实上,市场强烈的「通胀预期」本身也会引起「真实通胀」。
这一现象就是常被人提起的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Theory Of Reflexivity)。
反身性理论也很简单,就是「认知影响现实,现实影响认知」。
这期文章我们会围绕反身性简单探讨一下通胀预期如何引起真实通胀。
1. 达利欧与债券
桥水基金CEO达利欧(Ray Dailo)在2021年3月15日发布了一篇文章《Why in the World Would You Own Bonds When…》。
这个标题翻译过来就是《不会还有人买债券吧?不会吧不会吧?》。
Ray Dailo《Why in the World Would You Own Bonds When…》
https://www.linkedin.com/pulse/why-world-would-you-own-bonds-when-ray-dalio
达利欧的这篇文章内容其实很简单,这里我们说一下重点。
达利欧认为当下的债券投资都是愚蠢的。
我们假设有100元,用于购买各国国债,那么多久之后才能收回本金并开始获得利息收入?
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分别是42年、450年、150年以及25年,这还是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的。
如果考虑上通货膨胀,那么美国就变成500年,欧洲和日本则永远不可能回本,相比之下中国国债那是大大的良心。
在这种情况下,达利欧认为持有现金和持有债务性资产都是非常愚蠢的。
现金很好理解就是货币,而债务性资产包括上面提到的国债、公司债和股票等。
在达利欧看来,股票其实也是一种债务性资产,可以看做是企业发给股民的一种特殊债券。
当然我们可以也把现金看做是央行对持币人的负债,现金也可以算是一种债务性资产。
在通货膨胀的预期下,持有现金和持有债务性资产,就是在被剥削,在给别人送钱,都是愚蠢的。
我们在:
这些文章中经常提到类似的观点。
那么达利欧开出的药方是什么呢?
持有负债(借入现金)和持有非债务资产。
持有负债比较容易理解,假设我今天跟你借100元,十年后再还你100元,那你就是在被我剥削。
而非负债资产是指不会受到通货膨胀影响的资产,通常是指非货币的实物资产。
例如我今天跟你借100个鸡蛋,十年后再还你100个鸡蛋,说不定十年后粮食物价暴涨,你还小赚一笔。
也就是达利欧强调,我们想要的不是钱,而是钱背后的购买力。
因为政府拥有「印钞权」,印钞权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稀释所有人的购买力。
因此持有负债和持有实体的非债务资产,就可以避免这种通货膨胀的剥削。
不过达利欧认为,当资本想摆脱通货膨胀的剥削时,政府可能会对其进行管制。
如果大量资本想从债务资产转向其他非债务资产时,政府可能会制定非常高的税率,来遏制这种资本外流。
像上世纪美元大规模贬值,资本纷纷卖出美元买入黄金时,政府就出台过禁令禁止兑换黄金。
因此这里存在着政策风险。
最后达利欧在数落了一轮各国债券之后,点名表扬了一下中国国债,认为中国国债非常良心,前景看好。
2. 中国版本
其实达利欧的建议「持有负债(借入现金)和持有非债务资产」放在中国也是有效的。
并且「当资本想摆脱通货膨胀的剥削,政府可能会对其进行管制」的说法在中国也同样成立。
以上这两种情况反映在中国就是「贷款买房」和「房住不炒」。
「贷款买房」其实就是「持有负债(借入现金)和持有非债务资产」。
「房住不炒、限购限价限贷」其实就是「当资本想摆脱通货膨胀的剥削,政府可能会对其进行管制」。
3. 反身性与自我实现预言
当然我们上面跑题了。
这篇文章主要是讨论通胀预期如何引起真实通胀。
其实达利欧的说法就完美地演绎了这一过程。
我们经常提到,在信用货币理论中「贷款产生存款」。
通货膨胀来源于贷款行为。
拜登的1.9万亿财政刺激可以看作是政府的贷款行为,它可以引起通货膨胀。
而这个最大贷款人政府的这个行为,会在市场上引起通膨预期。
通膨预期是一种认知。
当市场上出现通膨预期后,像达利欧这样的市场主体,就会想要「持有负债(借入现金)和持有非债务资产」。
也就是这一认知驱使达利欧这样的市场主体实行贷款行为,持有负债和非债务资产。
当市场上的多个主体纷纷实行贷款行为时,市场上的信用货币就被创造出来,于是真实通胀产生。
而当真实通胀产生后,又会驱使像达利欧这样的市场主体进行对抗通胀的贷款行为。
它会形成一个闭环的自我反馈,不断对自身进行加强。
这种「认识影响现实,现实又反过来影响认知」的情况,就是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
就像去年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各地有过超市抢米的事件发生。
本来超市的米是够的,忽然有传言要缺米了,于是人们去超市抢米。
当人们一去超市抢米屯米,马上超市一下子就真的缺米了,于是人们更加疯狂地涌入超市抢米……
在股票市场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最近的白马股抱团股就是这样的例子。
人们越看好一支公司股票,就越买它,越买涨越高,于是这家公司有了充足的现金流,经营就越游刃有余。
反过来也是同样成立。
「反身性原理」在心理学里也叫「自我实现预言」。
因为你总是想着某件事情会发生,那么可能本来不会发生的事被你这么念念叨叨关注着,最后也发生了,于是你实现了自己的预言。
总之这一期就是说了这么一个简单的概念。
本来HW君对于拜登财政刺激是否真的能引起真实通胀是有点动摇的。
不过既然通胀预期产生了,像达利欧这样的市场主体趋向于「借入资金」来对抗「可能到来」的通胀,就会产生贷款行为。
那么他们的这些行为就会真实地引起通货膨胀。
这一过程就是「反身性原理」的体现。
(本章节完)
By HW君 @ 2021-03-17
通货膨胀本身没有这么简单的。从康波的角度来讲,衰退到萧条之间会发生一次大的价格冲高回落的过程。我理解的成因还包括下面两点:第一是企业提高利润的动机。企业为了提高生产率节省开支,在供应链上不断的压缩冗余,试图减少因为自己对需求的误判导致的生产过剩。比如我们看到的很多预售。疫情打破了供应链之后,极少的冗余使得system没有足够的反应时间。第二个是疫情前已经开始的贸易战将成本从生产端逐渐转移到了需求端。疫情期间,各国之间的贸易冲突不断的加剧,只是因为疫情后的世界有更多劲爆的头条新闻,使得这些新闻变成了边角落的新闻,但反而这时候的一些关税涉及的商品更具备往下游传导的能力。
通胀是在特朗普还没有下去之前就开始了,那时候拜登还没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