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完美的通货膨胀周期

 文 | HW君 


1. 通货膨胀

我们在《经济 | 通货膨胀的微观解释》一文中梳理了「通货膨胀」的核心原理。

在那篇文章中,我们的结论是:

①. 央行只是货币发行系统中的一个中心节点,可以影响但无法完全控制货币发行量。

②. 货币发行量由银行(包括央行和商业银行)和贷款人的每一次贷款行为决定,贷款行为创造信用货币。

③. 贷款行为取决于贷款意愿,因此贷款意愿影响通货膨胀。

④. 通货膨胀剥削了持有现金的人,补贴了持有负债的人。

⑤. 通货膨胀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博弈,给所有人造成不安全感,但这种不安全感会使文明前进。

当然,上述的观点是「理想状态」下的情况,现实情况往往会更加复杂一点。

这一期我们展开讲讲。

 

 

2. 不存在中性通胀

我们想象一种极端情况。

 

假设存在一种情况,市场上的所有价格在「同一瞬间」全部都加一个0,也就是价格全部翻了10倍。

原本1元1个的鸡蛋涨到了10元,100元一件的衣服涨到1000元,100万一套的房子涨到了1000万。

当然,你的银行卡存款后面也加了个0,欠银行的贷款负债也同样翻了10倍。

 

此时,市场上的CPI就是1000%,通货膨胀是10倍。

那么,这种10倍的通货膨胀对你来说有影响没有?

显然是没有的,商品价格贵了10倍,但你的购买力也提高到10倍,你对这样的「涨价」无感,只是数字游戏而已。

 

在现实中,影响「单一」商品价格的因素是该商品的供给和需求。

影响「整体」商品价格的因素是「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而「货币的供给」就是我们俗称的「印钞」,也就是「贷款行为」。

 

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对于一个封闭系统,流通货币的增加只来源于印钞,也就是贷款行为(银行放贷)

对于一个开放系统,流通货币的增加可以从外部输入,例如从大量归国华侨从美国运回来美元换成人民币,造成所谓的「输入性通胀」。

当然我们可以把全球当作一个封闭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的流通货币的增加也仍然只源于各国的「贷款行为」,其中美元的权重最大。

 

而「贷款行为」的过程是分散的、非同时的。

不同贷款人能拿到新增货币(银行贷款)的额度、时间都是非常不同的。

贷款人拿到新增货币之后的购买行为也是不确定的。

也就是说,「新增货币」流入市场影响商品价格的过程是不均匀的,它是从某个局部慢慢扩散开来的。

 

假设现在市场上的流通货币总量是M,银行打算印一笔数量是9M的新钞。

那么印钞过程不可能像我们上面说的那样,新钞可以在同一瞬间「均匀」地洒向整个市场,平均摊派给每一个人,最后所有价格都都加个0变成10倍,流通货币总量变成10M,达成上面说的那种「中性通货膨胀」。

 

 

3. 完美的通胀周期

现实中的通货膨胀的微观表现是怎么样的呢?

在「印钞」事件发生的时候,贷款人首先拿到银行印出来的新钞,但同时他也会形成一个债务。

于是他会用新钞购买某种原材料(或某种劳动),通过这些原材料生产出某种商品(或某种劳动),然后将这个商品放到市场上卖了赚钱,偿还之前贷款的负债,最后多出来的那部分就是他的利润。

上述过程的关键就在于,「印钞」是一瞬间发生的,但生产「商品」是需要一段过程的。

 

我们简化假设,假设市场上的流通货币有1000万,流通的商品有1000套相同的房子,每套价格1万。

现在贷款人A向银行贷款250万(便于计算)

在银行批下贷款那一瞬间,市面上就多了凭空多出了250万新钞,那流通货币就有1250万。

而此时市场上仍然只有1000套房子。

 

在贷款发生那一刻,市面上房子有1000套,每套1万。

但是市面上的流通货币变成了1250万元,这件事只有银行和A知道,市场上的其他人不知道。

但没关系,只要A一开始使用这笔「新增货币」进行交易,那么这个消息最后会变成价格信号被市场所有人感知。

 

假设A将这250万的新增货币用于购买房子,市场上的房子价高者得。

那么在经过市场的充分交易换手之后,最后1250万元对应1000套相同的房子,每套房子价格由1万元上涨为1.25万元。

也就是说,房子的价格因为这次「印钞」上涨了2500元,CPI指数是25%,通货膨胀发生了。

 

每套房子1.25万元,A拿贷款的250万元买了200套房子,也就是现在A手上有「200套房子」的资产。

但是别忘了,A还欠银行「250万现金」的负债要偿还。

 

现在A把这200套房子当作原物料,进行生产活动,生产了200套「精装修房」的商品。

然后生产者A将这200套「精装修房」作为商品出售到市场中。

那么现在市场上有200套「精装修房」,800套「普通房子」。

而市面上的流通货币1250万元。

 

现在就有个问题,要如何给A生产的「精装修房」正确定价。

这里我们假设这个生产周期是一个「完美」的周期,也就是「印钞」行为最终没有产生通货膨胀(虽然中间过程已经造成了普通房子的通胀)

假设「普通房子」的价格最后没有产生通胀,仍然是印钞之前的每套1万元。

那么此时市场上有800套普通房子,所匹配的流通货币便是800万元。

 

于是200套「精装修房」所匹配的流通货币就是1250-800=450万元。

即每套「精装修房」的市场定价便是450/200=2.25万元。

那么我们就能得出「精装修房」和「普通房子」的价值比例是「2.25:1」。

 

现在A卖掉这200套「精装修房」,收入450万元。

然后拿其中的250万元偿还银行的贷款,剩下200万元的利润。

 

现在市场上剩下的商品有200套「精装修房」+800套「普通房子」。

然后市场上有800万流通货币和A手上的200万元利润,总共有流通货币1000万。

现在A将这200万投入市场中,经过充分的交易换手之后得到:

 

①. 200套「精装修房」的价格是每套1.8万元。

②. 800套「普通房子」的价格是每套0.8万元。

③.精装修房」价格:「普通房子」价格 = 1.80.8=2.251

④. 市面上所有房子价格加起来是1000万元,和流通货币的数量匹配。

至此,完美的通货膨胀周期结束。

 

有的小伙伴可能就会问了,「普通房子」从之前的1万元变成现在的0.8万元了,这不是通货紧缩了吗?

并不是,这是「供给-需求」改变导致的商品价格变化,和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无关。

 

也就是说,市场上原本只有「普通房子」这一种商品,现在出现了更优质的「精装修房」这一竞品。

由于竞品的出现,人们对于「普通房子」的需求下降了,于是「普通房子」出现了降价。

 

在这个完美通胀周期过后,流通货币没有增加,仍然是1000万元,其中A在市场上赚得200万。

那么从整个市场上来看,原先持有「普通房子」资产的人,其资产从每套1万元贬值到0.8万元,资产贬值20%,一共贬值了200万。

这200万就是「精装修房」增加的价格,也就是A生产这一商品所创造的利润。

 

所以从宏观上来描述这个「完美的通胀周期」便是:

市场上所有的资产持有者,用现有资产贬值20%的方式,补贴了A的生产活动。

最后资产持有者的现有资产虽然贬值了,但市场上也出现了更好的资产选择。

 

翻译过来就是,你的老房子虽然不值钱了,但是别人帮你造了更好的新房子,虽然它更贵,但也给你提供了一个选择。

这也就是我们开头讲的,「通货膨胀」剥削资产持有者的钱,去补贴持有贷款的人。

这其实就是在鼓励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人。

 

但前提是,银行必须严格把控好每一笔贷款。

因为银行「印钞」的行为可以表述为:

稀释所有持币人当下的购买力,购买贷款人未来的生产活动。

 

 

4. 空手套贷款白狼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

 

银行给A批下250万贷款,在贷款发生那一刻,市面上房子有1000套,每套1万。

但是市面上的流通货币变成了1250万元,而这件事只有银行和A知道,市场上的其他人不知道。

我们假设这个市场上的消息传播有延时,需要花上一天的时间,购买行为才能最终反映为价格上的变化。

 

那么A只要在银行批下贷款的当天,就可以用250万在市场上以每套1万的当天价格,买入250万套房。

第二天市场上的人们才反应过来,流通货币变多了后,现在房子的合理价格应该是1.25万元。

而A的买入成本是1万元,一共250套,花费250万元。

 

于是A将这250套都按市场价1.25万元出售得312.5万元。

然后A从这312.5万元里拿250万偿还银行的贷款,空手套白狼从市场赚了62.5万元。

这中间A没有进行任何生产活动。

 

所以银行如何给正确的人放贷,就变得特别重要。

印钞权」是非常重要的权力:

经济 | 金融的本质

 

 

5. 良性的通货膨胀

当然,上面的例子是一个极端情况,现实情况往往非常复杂。

那么一个良性的通货膨胀在现实中有怎么样的微观表现呢?

 

我们说通货膨胀首先从「印钞」开始。

现实中,企业的贷款能力会比个人消费者强,也就是银行通常只会放贷给大企业客户。

因为这些大客户有更好的偿还能力,也就是它们更会从市场上赚钱。

这些企业有的是掌握了某种独特的技术,也有可能是拥有更好的管理能力,也有可能是垄断了某项资源。

总之,这些的企业都非常擅长「生产」。

 

现在银行批了一笔贷款给这些企业。

于是企业拿到「新钞」后开始采购原物料,生产商品。

当经济非常好时,生产活动活跃,贷款行为变多,更多的企业拿着更多印出来的新钱购买原物料。

而企业之间竞争,当原物料供不应求时,原物料的价格就会上涨。

原物料价格上涨,企业的成本就上涨,那么生产的商品的出厂价就会上涨,也就是PPI(生产者物价指数)上涨。

这些商品出厂后,通过销售渠道一级级分发流通到消费市场上,于是上涨的价格慢慢传递到消费市场上。

消费者在买东西时,感觉得物价上涨,也就是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

这时就是人们常说的「通货膨胀」来了。

 

那这是坏事吗?

并不是坏事,因为更多的企业在扩大生产,这么做一定是有利可图。

如果企业获利了,那么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也提高了。

员工下班以后就变成消费者,所以虽然物价上涨了,但是员工的薪水也跟着涨,购买力也涨了。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给市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商品,消费者的选择也多了。

 

 

6. 恶性的通货膨胀

有时候市场会出现恶性通胀。

我们假设发生天灾,中国的石油储备仓库出现了巨大的爆炸,一下子炸毁了25%的石油储备。

 

那么此时,市场上的石油就出现了超级严重的短缺,石油价格出现暴增。

对应的能源和石油化工行业的成本都陡然增高。

因为石油是基础行业,各行各业的成本也一下子在飞涨。

市场上每天都在涨价,PPICPI齐飞,通货膨胀肉眼可见。

 

但现在问题就来了,我们在第一部分讲了:

在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下,对于一个封闭系统,流通货币的增加只源于印钞,也就是贷款行为(银行放贷)。

 

那么在这个封闭体系里,中国凭空消失了一半的石油,也没有明显的新增贷款行为,怎么反而出现了通货膨胀?

此类「恶性通胀」的确没有出现流通货币的增加,因为市场上发生的只是存量再分配

 

因为天灾,生产成本陡然增加,有的企业会扛不住,破产倒闭,导致员工下岗。

企业主资金亏损,下岗员工的收入直接消失。

而这部分资金的损失仍然不够填石油储备损失的资金,于是出现恶性通胀

 

宏观表述就是,恶性通胀稀释全社会货币持有人的购买力,去填补某个窟窿。

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像良性通胀那样会出现受益者。

 

 

7. 结语

在唠叨这么久之后,算是把「通货膨胀」的概念给展开完了。

其实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在发生了「新冠」这一世界级天灾后,全球市场有没有可能会出现「恶性通胀」。

不过鉴于这一期文章已经这么长了,我们日后再讨论吧。

 

(本章节完)

By HW君 @ 2020-08-15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