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央行对房地产价格的看法

 文 | HW君 


0. 央行研究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称央行在其官网和各大财经媒体平台开通了一个叫做「央行研究」的专栏。

中国人民银行 – 热点专题 – 央行研究

这个专栏下有「政策研究」和「工作论文」两个栏目,会围绕社会关注的政策热点问题,发表一些央行的学术研究成果。

 

央行发布学术研究成果的传统由来已久,官网每年都会刊登许多论文和研究报告。

这次的「央行研究」专栏只是做了一些筛选整合,然后进行多平台发布。

不过仅是如此,对我们这种圈外人来说就已经是方便太多了。

 

中国研究金融经济的学者很多,但其中很大一大部分是流于空谈的「黑板经济学家」。

而「央行派学者」则是一股清流,堪称业界良心。

这和央行的日常工作有关,央行派学者能拿到第一手资料,研究成果也能真实地参与到现实操作中去。

于是对于像HW君这样的经济学业余爱好者来说,央行派学者的研究报告是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譬如,2018年11月6日发布的第4号央行研究工作论文:

徐忠、邹传伟: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从这篇论文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央行对于「区块链」的理解是非常清醒的,其内部成员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各种缺陷和问题都了如指掌。

如果央行自己都不认为「区块链」可以解决信任问题,那么我们可以推测央行搞的那个数字货币DCEP其实也就是玩玩,所以没必要跟着人云亦云去夸大神话它。

 

关于「区块链」:

 

 

我们看一下「央行研究」专栏中被放在最主要位置的「政策研究」部分:

Policy-Research

央行研究-政策研究

政策研究」一共有三篇文章:

易纲: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

郭树清:坚定不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周小川:拓展通货膨胀的概念与度量

 

这里面HW君对易纲周小川的两篇文章比较感兴趣。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三个人的头衔:

易纲: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018-今)

郭树清: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

周小川: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002-2018)

易纲是现任央行行长,周小川则是前任央行行长,他们都是典型的技术官僚,可以说是目前中国银行系统的Top2。

而郭树清是党委书记,事实上是中央派来人民银行抓政治思想工作的,他的文章也主要是这方面的内容。

 

易纲和周小川的这两篇文章都非常「学术」。

因为学术性文章,反而很多东西可以敞开了说,因为一般民众很少去看这种东西。

而如果是在公开场合发表面向群众的观点,那很多时候行长们就不得不端着,优先考虑的是政治正确,而非学术正确。

但我们的运气也挺不错,虽然这些文章是学术性的,但行文通俗易懂,对HW君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非常友好。

 

这一期我们主要分析易纲的这篇《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本文讲到的东西比较多,中间有一段会比较学术。

如果你只是对文章标题的那个问题感兴趣,可以在直接跳转到文章第3小节。

本文第3小节开始为谈及房地产的部分。

 

 

1.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

易纲这篇《再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及政策含义》的内容正如它的标题所言,是在研究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

文章的第一小节是引言,第二小节是金融资产的总体情况

 

这里说点题外话,易纲在考察中国的「金融资产」总量时,有这么一段:

对于国内主体持有的国内金融资产,统计项目参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的分类,对各统计项目进行归类。

在这种分类方法下,存款是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是存款人持有的金融资产,贷款是金融机构对债务人的债权,是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因此存款和贷款均被视为金融资产。

HW君当时读到这一段时就在想,有没有办法对「资产/负债/债权」的概念下一个更清晰易懂的定义。

于是就有了上一期的《经济 | 资产负债表的哲学诠释》。

 

易纲文章的第三小节分析了金融资产的各部分结构

中国金融资产可以分为下面5个部门:

居民企业 政府 金融机构 国外

 

他用几个表格列举了1995年、2007年和2018年各个部门的金融资金来源负债)和资金运用资产)的统计数据。

 

  • HW君:

这里有一层隐含的意思,就是易纲将「负债」视为「资金的来源」。

如果从传统的「货币银行学」角度看就很难理解这一句话,但从「信用货币理论」角度来看就不会出现逻辑问题。

实际上这也是本站经常讲的「贷款创造存款」,负债行为是资金的来源。

HW君经常提起的「信用货币理论」并非是自己的原创,而基本上都是这些央行派学者研究出来的。

我们下文会用「资产」替换易纲文中使用的「资金运用」一词,以及用「负债」替换「资金来源」,这样更便于读者阅读。

并且除非特殊说明, 以下「资产」均指「金融资产」,「负债」均指「金融负债」。

 

 

1.1 居民部门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之一是居民部门

居民指的就是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从1995年到2007年,再到2018年,居民持有的理财、信托、基金等资产规模是快速增长的,也就是资产结构变得更加多元。

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居民的资产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度集中于银行存款

不过尽管如此,到2018年存款仍占居民资产总额的54.4%,超过一半。

而有趣的是,2018年居民持有股票的占比(本文所称占比除特殊说明外,均指资金占比)与2007年比还下降了5.9%,因为居民的股票资产增长较慢。

 

在居民的金融资产多元化发展的同时,金融债务则出现较快上升。

从2007年至2018年,居民贷款从5万亿元上升到53.6万亿元,年均增长24.1%,而这其中增长较快的主要是「个人住房贷款」。

 

2018年,居民部门金融总资产是144.5万亿元,总负债是54.7万亿元。

 

  • HW君:

接下来「1.1.1」-「1.1.4」这4个三级子小节的讨论比较学术,对此兴趣不大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1.2」部分继续阅读,不会影响主线阅读的流畅性。

1.1 小节索引目录:

  •   1.1.1  资金净供给
  •   1.1.2  资金供给的起始
  •   1.1.3  纯粹理性推理
  •   1.1.4  此刻的需求

 

1.1.1 资金净供给

2018年,居民部门的金融总资产是144.5万亿元,总负债是54.7万亿元。

对于这个数据,易纲的表述原文为:

2018 年,居民部门金融资金运用来源总额分别为144.5万亿元和54.7万亿元,居民部门资金净供给为89.8万亿元,是唯一的金融资金净供给部门。

 

HW君读到上面这一部分的时候,觉得思路很混乱。

在思考许久、反复确认自己没有理解错易纲的意思之后,HW君认为易纲的表述是错误的。

 

在HW君看来,易纲这句话中「资金净供给」一词的定义/用法/概念是错误的,它把资产看做是资金的供给

而按照「信用货币理论」的「贷款创造存款」,负债才是资金的供给

 

HW君猜测易纲使用「资金净供给」这个词时,是习惯性地使用了它在经济学界里常见的用法。

但这个词的常见用法在行业内长期以来都是错误的「金本位」式的,所以它在整篇以「信用货币」为底层逻辑的文章里显得格格不入。

 

下面我们说明这个「资金净供给」的错误在哪里。

 

1.1.2 资金供给的起始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M君有300元存款和200元贷款。

即M君资产为300元,负债为200元。

 

按照易纲「资金净供给」的用法,M君的「资金净供给」就是300-200=100元。

这一说法乍看上去好像挺有道理,但却经不起推敲。

这100元的资金是M君创造出来然后供给给市场使用的吗?

并不是的,这100元资金银行供给出来然后被M君使用的。

 

M君是那个使用这100元资金的人,而非最开始提供100元资金的人。

只有在「金本位」思维中,M君天生可以拥有100元资金,所以他可以用这100元资金购买资产,从而向市场供给他天生拥有的资金

 

有的人会说M君的100元资金存在银行之后,会被银行拿来放贷,能够创造新的资金,所以也是资金的供给

但是,真正进行放贷的主体是银行以及后来与负债人有关的贷款行为,而不是身为资产持有者的M君。

这里要绕一大圈才把M君和「向市场供给资金」联系在一起。

 

我们可以说银行利用M君的资金进行放贷而向市场供给资金,但完全没有道理说「M君向市场供给资金」。

M君是使用资金的人,因为有需求才使用资金,而不是供给资金。

银行才是资金供给的主体,是资金供给的起点

 

  • HW君:

这种因为对「起始」和「结尾」的不同划分导致对整个事件序列做出不同的诠释,其实就非常像我们在《语用 | #3 互动系统的事件序列分割》探讨的情况一样。

但与「沟通事件序列」不同的是,货币发行是有非常明确的「起始」的。

我们可以根据极限情况推理出,货币最初产生于债务人与银行之间发生的一次贷款行为。

 

 

1.1.3 纯粹理性推理

我们也可以直接从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进行推理。

HW君这里将易纲的用词重新整理一下,方便读者了解问题在哪里。

 

易纲在整个文章对于资产负债的统一用法是:

(1)资产 = 资金运用

(2)负债 = 资金来源

 

易纲提到「资金净供给」时候的用法:

资金净供给 = 资金供给 – 资金需求

= 资产负债

对上述整理一下可以得到下列命题:

(A)资产 = 资金供给

(B)负债 = 资金需求

 

综合(1)(2)(A)(B),我们会得出易纲支持以下命题:

(1A)资产 = 资金运用 = 资金供给

(2B)负债 = 资金来源 = 资金需求

 

又因为「资产负债」所以可以继续得到易纲支持下列命题:

(1A2B-Ⅰ)资金来源 ≠ 资金供给

(1A2B-Ⅱ)资金运用 ≠ 资金需求

 

那么问题来了,命题(1A2B-Ⅰ)中的「资金来源」和「资金供给」难道不是同一个东西吗?

命题(1A2B-Ⅱ)中的「资金运用」和「资金需求」看起来不是同一个概念吗?

 

 

在重新审视几个预设的前提后,HW君的结论是,命题(A)和命题(B)是错误的,它们反过来了。

也就是将(A)(B)更正之后的正确命题应该是:

(C)资产 = 资金需求

(D)负债 = 资金供给

 

综合(1)(2)(C)(D)我们可以得到:

(1C)资产 = 资金运用 = 资金需求

(2D)负债 = 资金来源 = 资金供给

 

命题(2D)所表示的就是「信用货币理论」中的「贷款创造存款」,也就是:

资金供给来源负债持有者与银行的贷款行为,在贷款行为发生时银行负债持有者供给创造出来的资金

而对命题(1C)的理解会更绕一点:

资产持有者通过运用手上的资金购买资产,其「需要」使用资金来购买资产,因此其对资金需求

 

1.1.4 此刻的需求

我们猜测,易纲支持命题(1A)(2B)的逻辑可能是这样的:

  • 命题(1A):资产 = 资金运用 = 资金供给

(1A+):资产持有者运用手上的资金购买了资产,因此资产持有者向市场供给资金

 

  • 命题(2B):负债 = 资金来源 = 资金需求

(2B+):负债行为是资金来源负债持有者因为对资金需求,于是通过负债行为获得了资金

 

命题(1A+)(2B+)依然是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说得挺有道理的。

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其实我们混用了不同的时间坐标。

从而没有分清「此刻的需求」和「未来的需求」。

 

现在我们把「时间」考虑进去。

这里把「资产持有者使用资金购买资产」和「负债持有者采取负债行为而获得资金负债」的那一刻称为「此刻(现在)

 

假设你手上有100元人民币的资金,然后你想购买100元黄金资产

在你正要做出「用100元人民币买入100元黄金」这一个动作的此刻,你需要的是什么?

需要的是「100元人民币的资金」。

 

有了100元人民币的资金,你才能执行「用100元人民币买入100元黄金」这一个动作,你需要使用这笔资金,因此我们称其为「资金需求」。

 

用100元人民币买入100元黄金」这一个动作我们也称其为「资金运用」,因为你需要使用资金才能购买资产。

这也就是命题(1C)表述的:

(1C)资产 = 资金运用 = 资金需求

 

而「100元黄金的资产」是你「未来的需求」。

具体来说就是,未来你做某一件事情时,需要用到这「100元黄金的资产」。

在未来的「此刻」,100元黄金的资产才成为你能够执行某个动作的「此刻的需求」。

 

我们在《经济 | 资产负债表的哲学诠释》一文的第3小节里讲过类似的说法。

(3.1)现在要使用钱(表示现在需要将拥有的货币换成其它物品

(3.2)未来要使用钱(表示现在需要将拥有的其它物品换成货币,这样未来的某刻才能把货币换成其它物品

 

 

1.2 企业部门

居民部门小节里跑题这么久,现在我们回到易纲的文章讨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

我们接着看金融资产结构中的的企业部门。

 

企业部门股票融资占比下降,而跨境投融资稳步增长,企业部门是金融资金的最大净融入部门。

  • HW君

这里的「净融入」是指资金从国外跨境流入国内。

 

负债的结构看,贷款仍然是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总体呈现较快增长。

除了贷款外,从2008年至2018年,债券融资快速增长。

股票融资增长放缓,股票的占比与2007年末比较下降了28%。

 

可以看出,由于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程度逐步提高,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的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

2018年末,企业部门的国外金融资产是2007年的9.5倍,负债是2007年的3.3倍。

 

1.3 政府部门

从2007末到2018年,政府部门的净资产由正变负。

也就是到2018年,政府的负债超过了资产

 

易纲对此的表述是:政府部门由金融资金的净供给者变为净需求者。

  • HW君:

我们在「1.1.1-1.1.4」小节里讨论过了,易纲此处的「供给」与「需求」的用法出现错误,两者用反了。

HW君认为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政府部门由金融资金的净需求者变为净供给者。

 

2018年末,政府部门资产为38万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7.2%。

负债为49.4万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20.8%。

 

2018年政府的债券、保险准备金(社保)和贷款占负债总额的67.6%、18.1%和13.7%,较2007年末年均分别增长19.1%、20.9%和32.8%。

而这几年政府债务管理更加严格和规范,所以政府部门的贷款有在下降。

2018年末政府部门的贷款较2016年末下降了19%。

但是政府部门对于「地方平台」以及一些企业有一部分无法计入表中的「隐性负债」。

 

在政府的资产部分,政府持有的股票从2007年末的11.6万亿元下降到2018年末的2万亿元。

这部分主要是因为「股权分置改革」,限售法人股陆续解禁,政府部门把直接持有的股权出售、转给国有企业或融资平台等。

 

1.4 金融机构部门

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债券投资规模明显上升。

 

2018年末,金融机构资产总额是374.4万亿元,较2007年末年均增长17.1%。

负债总额是384.4万亿元,较2007年末年均增长16%。

 

从结构上看,存款是金融机构的主要负债

  • HW君:

金融机构部门的特殊之处在于,金融机构包含了「银行」。

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跟其它主体的资产负债表是相反的(或者说对称的)。

假设你在银行存100元,那么这100元存款对你来说是资产,但100元存款对银行来说是负债

假设你向银行贷100元,那么这100元贷款对你来说是负债,但100元贷款对银行来说是资产

 

2018年末存款占负债总额的比重为49.8%,较2007年末下降6.1%。

银行的债券融资增长较快,2008年来年均增长14.8%。

 

资产方面,发放贷款是银行扩张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方式,占比有所上升。

2018年末,银行发放贷款总额165.6万亿元,较2007年末年均增长17.7%,占资产总额的44.2%。

债券投资规模也明显上升,2018年末,债券投资余额为82.5万亿,较2007年末年均增长19.2%,增速超过了贷款,占资产总额比重的22%。

 

1.5 国外部门

再看一下国外部门。

2018年末,国外部门资产总额为35.6万亿元,较2007年末年均增长12.5%。

负债总额为50.3万亿元,较2007年末年均增长10.5%。

 

  • HW君:

这里易纲是把「国外部门」当作主体,「国内部门」当作交易对手。

国外部门资产」是指国外部门对国内部门的资产,也就是国内部门对国外部门负债

国外部门负债」是国外部门对国内部门的负债,也就是国内部门对国外部门资产

 

国外部门的主要资产仍然是直接投资(直接设立企业),但占比有所下降。

2018年末,直接投资资产总额的比重是53.2%,较2007年末下降0.9%。

 

2018年末,债券投资占国外部门资产总额的比重为4.8%,较2007年末上升4.8%。

股票投资占国外部门资产13.2%,较2007年末上升3.8%。

 

 

2. 资产结构分析

在列举了一大堆数据之后,易纲从「资产配置」和「风险承担」的视角,对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做了一些分析。

 

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十多年里,中国金融资产的风险银行集中,向债务融资集中。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一是直接融资尤其是股票融资增长较慢。

(2)二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对冲经济下行和扩大内需,银行间接融资中的债务融资快速增长。

银行不仅贷款增长较快,还通过同业、股权及其它投资等派生货币,为部分表外和影子银行业务融资,这些资金多具有债务融资的性质。

在名义GDP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债务融资显著上升,于是宏观杠杆率大幅度上升。

 

3. 对房地产的分析

然后易纲特意把「房地产」单独拿出来讨论。

2019年城镇居民的家庭资产中,住房资产占比接近七成,超过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

 

这里易纲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表述,我们直接给出原文,并标出我们关心的重点:

房地产金融资产之间存在对偶关系:

一是房地产是居民和企业的重要资产,居民和企业又通过房地产融资构成对银行负债银行的金融资产部分对应着居民和企业手中的房地产

二是大量贷款房地产为抵押品投放,房地产价格上升会通过抵押品渠道撬动更多的贷款,两者之间会相互强化。

 

熊彼特(1934)曾指出,信贷的功能,就是创造出新增购买力,从而赋予企业家重新整合生产要素(也就是创新)的能力

由于贷款高度依赖抵押品,抵押品分布成为银行资金流向和资金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实际上不利于培养银行的信用贷款文化,不利于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发挥其识别企业家、支持创新发展的功能。

近些年来,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重从2010年的25.4%升至2017年的41.5%。

 

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银行贷款在各项融资之中的占比明显提高。

银行发放贷款是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会同时创造货币和债务。

国际金融危机后,内需在经济增长中作用上升,对贷款融资的需求更高,债务杠杆出现一定上升有其必然性。

不过,以政府信用支持和房地产作为抵押品的信贷快速扩张,会导致金融风险向银行和政府集中, 并容易形成自我强化的机制, 累积产能过剩、 房地产泡沫和债务杠杆风险。

已有对国际上的实证研究显示,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倒U型”关系,政府债务率一旦超过阈值,可能会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影响,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4. 对房地产的建议

易纲在最后就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其中他对房地产部分的建议:

要管理好房地产市场风险,建立长效机制。

房产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财产,且与金融资产之间存在对偶关系,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变化和波动对全社会财富的影响极大,与其他行业的关联度也最高,保持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在政策把握上,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融资状况的全面监测,按照“因城施策”原则,强化对房地产金融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 监测居民债务收入比和房地产贷款的集中度。

在稳定需求的同时,优化土地供给,促进供求平衡,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可持续发展

要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完善地方税体系,建立依法合规、规范透明、自我约束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这段话说的够直白了吧。

所以现在可以说回本文的标题「央行对于房地产价格的态度」了。

 

易纲所代表的央行,对于房地产价格的态度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因为「以房地产为抵押品贷款」是目前我国货币创造(人民币发行)的主要方式。

也就是有庞大的债务关系构建在房地产之上。

 

因此房地产不能暴涨,不能暴跌,也不能阴跌。

只能符合预期地「平稳上涨

 

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在《经济 | 央行有搞大水漫灌吗》一文第4小节提到的「房市慢牛」。

这说明我们之前的判断没有问题,这次又验证了一遍。

 

 

5. 蓄水池还是发动机

HW君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说法:

房地产人民币蓄水池

它的逻辑大概是:

央行大水漫灌,印了大量人民币,放出来的水无处可去。

于是这些人民币流进了充当蓄水池的房地产行业,被房地产行业固定了下来。

结果就是房价被推高。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长久以来的误解,虽然它听上去很像是那么一回事。

但事实上这种逻辑是错误的。

只有当开发商造房子或居民买房的时候不能进行贷款,「房地产是蓄水池」的说法才成立。

 

实际上房地产却是贷款行为最活跃的产业。

即房地产是创造信用人民币最为活跃的地方。

所以说,房地产不仅不是人民币的蓄水池,事实上它是人民币的强力发动机

 

我们举一个例子,A君去买房。

他首付30万,贷款70万,要买100万的房子。

那么银行批下来贷款的那一刻,就有70万新增的信用人民币被创造出来,流入市场。

 

具体来说这笔钱首先是流入开发商手里,然后经由开发商流向整个市场。

如果开发商拿着A君贷款创造出来的70万,一转身又投资进房地产行业(而且还跟银行再次贷款),然后造出新的房子让新的B君继续贷款购买。

如此重复下去,人民币就源源不断被印了出来。

这就是过去几十年依靠房地产行业创造信用人民币的逻辑。

 

这是一个正反馈的循环体系,过程太快的话,就会出现泡沫并引发崩溃。

所以易纲才会说:

大量贷款以房地产为抵押品投放,房地产价格上升会通过抵押品渠道撬动更多的贷款,两者之间会相互强化。

 

5.1 权力和责任的关系网络

我们在《经济 | 资产负债表的哲学诠释》的结尾总结到:

(5.1)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以货币计算的权力责任关系。

(5.2)贷款行为发生时,资产负债表扩张,央行将其「影响所有人行为」的权力分享给贷款负债人

(5.3)央行「影响所有人行为」的权力来源于暴力垄断

 

我们也可以从「权力责任」的关系来看房地产创造信用人民币的过程。

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房地产开发商和买房者源源不断从国家那里分享到权力,然后创造出新的「权力 – 责任」关系。

以房地产为抵押品的信用人民币」可以看做是「构建在房地产上的权力责任关系网络」。

 

这种「权力 – 责任」关系可控时,能够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推动社会进步。

但是「权力 – 责任」关系网络需要慢慢建立,我们才能捋清捋顺它们之间的关系,否则就是一团乱麻,权力和责任无法和能力进行正确匹配。

一旦「权力 – 责任」关系失衡,则会可能导致关系网络崩溃,反映在金融领域就是系统性金融风险。

 

5.2 人民币发行的内循环

我们并没有说,房地产创造信用人民币是一种坏事。

事实上应该说,国家甚至还非常依赖房地产对于信用人民币的创造。

 

这是我们在《经济 | 内循环,人民币发行的去美元化》一文中提到过这一看法。

在2014年之前,人民币的主要发行方式是寄生美元信用

也就是我们出口赚取美元,赚回美元后,央行对应美元来增发人民币。

 

2014年开始,人民币的发行开始尝试与美元脱钩。

这样人民币的发行就出现了巨大的缺口,需要有其它东西来填补。

现在来看,这个缺口是由房地产来填补。

 

也就是人民币的发行主要不再依靠外汇美元,而是国内的房地产

中国的房地产代替了美元成为人民币的锚。

而这样的代价就是国内房地产的价格出现了惊人的涨幅。

 

但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至少当时是没有的。

因为「房地产成为人民币的锚而发生通货膨胀」要比「人民币失去锚而进入通货紧缩恶性通胀」好太多了。

 

而现在我们提出的「内循环」,其实就是在试图找到一个更好的选择。

按照温铁军的话来说,就要试图摆脱人民币发行对于土地和房子的依赖。

而战略方向就是,用「生态资源」替代传统的「房地产」。

虽然「生态资源」也涉及土地,但跟传统的房地产认为的土地还是截然不同的。

 

过去以土地为抵押品贷款的时候,就纯粹就是以土地为抵押品。

而现在以「生态资源」为抵押品发行信用人民币,强调「生态资源」不仅仅是指那一块土地。

而是包括土地上的「山水田园湖草」、空气、人……

整个生态资源空间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充当抵押品。

 

至于这个战略能不能实现,其实还很难说。

HW君是期待它能够实现的,但也还需要时间。

而当下的情况是,短时间内信用人民币的发行仍然还需要依赖于房地产

 

因此房地产价格仍然是向中国政府飞来的一柄不得不接的飞刀。

接得好,就可以为我所用。

接不好,就等着头破血流。

 

所以易纲对于房地产价格的政策建议是非常合理的: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本章节完)

By HW君 @ 2020-12-08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