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高房价、房产税与乡村振兴

 文 | HW君 


1. 信用货币理论

要从经济学角度解释高房价的现象,抓住一条信用货币理论就可以。

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核心就是,贷款创造货币。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此时的货币发行方式主要是「寄生美元信用」,具体到微观层面就是出口创汇,按照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来发行相应的人民币。

而在中国的金融体系日渐完善之后,逐渐转变为信用货币体系,即「贷款创造存款」,而其中最大宗的贷款抵押物,便是土地房产

1.1 持有负债

在信用货币体系中,谁先拿到贷款,持有负债,谁就能在通货膨胀中获利。

九十年代的A和B两个人,A去银行存钱1万块钱,B去银行借1万块钱,对于当时来说1万块算是很大的一笔数目了。

过了二十年之后,因为国内剧烈的通货膨胀,A存的钱不值钱了,B欠的钱也不值钱了。

那么从总体上看,通货膨胀就是剥削了持有现金的人,补贴了持有负债的人。

1.2 谁先拿到贷款

持有负债的人可以在通货膨胀中获益,而最先拿到贷款的那些人获益最大。

因为贷款是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原因,贷款创造存款。

所以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房地产开发商和买房的人获利颇多。

因为最大宗的贷款抵押品就是土地和房子。

房地产做到最后其实就是资金周转的金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跟银行拿贷款。

而对于首付三成,贷款七成的买房者来说,这可能是普通人一生只有一次的上三倍金融杠杆的机会,只要不是瞎买乱买奇怪的楼盘,基本上可以坐享通货膨胀从而获利。

 

2. 房产税岂能降房价

给车辆加税,可以降低汽车的价格吗?

给汽油加税,可以降低汽油的价格吗?

给香烟加税,可以降低香烟的价格吗?

给白酒加税,可以降低白酒的价格吗?

……

好像都不可以吧。

按道理来说,给汽油加税,那么油价应该是会增加的。

按照经济学常识,给一种东西加税,并不能改变供需关系,只是将原本买方和卖方的部分利益转移到政府手中,而通常税费最后是由消费者承担。

怎么到了房子这一块,好像一加房产税,传闻房价就要大跌崩盘一样。

所以忘掉房产税能降房价的幻想吧。

政府出台房产税通常是一种表态,让多房产持有者不要太过分,防止房屋过于集中导致隐形地主出现,类似于古代的土地兼并。

而至于房价能不能降,其实要看供需关系

像北京的土地拍卖已经越来越少了,相应地土地的供给就越来越少,供给减少需求不变,那么价格就得到了稳定的支撑。

政府提房产税,竖了一个炒房团的靶子让群众泄愤,但其实政府就是最大的炒地团,它不放开土地供给,加房产税的最后结果就是租客租金上涨而已。

 

3. 模因视角的解释

上述梳理了一下有关房子的一些常见误区,今天我们主要的是想谈一下如何从模因视角看这一经济现象。

我们在《模因 | #5 被操纵的掘地蜂》里有提到过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

不得不说,资本主义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协作共识系统,所有人在「要有钱」这样的一种共识之下,自发地形成了合作秩序。

3.1 三线城市

所谓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的说法,其实最早是来源1964年的「三线建设」。

那时候的发生背景是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布置军舰。

为了备战,所以将中国从沿海到内陆划分为三道防线,进行防御工程的建设。

而今到了和平年代,「几线城市」的语义被偷梁换柱(当然也可以说是推陈出新),变成了今日的经济发达程度的梯级。

不得不说这个语义的转变其实挺重要,一旦有了第一第二第三这样先后排名的含义,竞争也就开始了。

3.2 摩天大楼的起源

近代最早的摩天大楼是由银行家们兴建的。

因为银行家们想让前来存钱的储户们感到放心,证明自己的银行可靠,于是他们便用建摩天大楼的方式来充当门面,震慑储户们。

至到今天政府其实也是如此。

各地方政府兴建CBD高楼大厦,举行各种各样的城市灯光秀,营造美丽的中央公园,其实都是希望在你的脑海中种下一个想法:「留下来吧」。

一旦你决定留下来,那么紧接着的想法(模因)就出现了:「要有钱」。

于是你便加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链条里了,忍受工作的所有辛苦,日日夜夜奔波赚钱。

当然我并没有在这里包含任何贬义的意思,资本主义是人类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共识系统,人类依此创造了无数伟大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只是将资本主义发展到极致会是怎么样呢?

我们看一下香港,香港人把房价推到了极致,虽然有大批的闲置土地,但却人为管制不开放供应以维持高房价,最后所有人蜷居在小小的地方,甚至出现了「笼屋」这样的畸形物种。

城市的繁华跟住笼屋的那群人其实没有什么关系。

3.3 乡村振兴的真相

所谓乡村振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果你从微观上看,就知道其实不过是早十几年在一线城市发生了的那些事,现在在小镇上再上演一遍而已。

所谓的乡村振兴,准确来讲应该是小镇振兴,乡村凋零。

在小镇的周边乡村的人们,都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要在镇上买一套房」。

村里的人们都往镇上走,就像镇上的人们都往一线城市里走一样。

与此同时配套的便是,镇政府拍地卖地,开发商兴建大楼,同时人为控制土地供给,不给农民私建小产权房,只能统一规划。

当然管制土地的借口,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保护耕地」。

得到的结果就是小镇上的房价得到了稳定的支撑,周边乡村里汇聚过来的人们也有了奋斗的目标,买一套房、买一辆车。

于是他们加入了资本主义协作的链条里,兢兢业业,其实也不是什么坏事。

 

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口号式运动,可能城市里的人感受不到,但对于镇上的人来说,其实非常明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是一个模因,大致上就是「讲卫生」。

日本其实在70年代也经历过一场像这样的国家主导的运动,运动的结果就是日本由原来的脏乱差,转变为今天的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以及城市干净整洁。

这一部分观念成了日本今日的资产,干净的城市和讲卫生的民众成了日本的旅游业招牌。

但同时也导致了许多问题,例如日本严苛到变态的垃圾分类制度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这种垃圾分类严重缺乏效率,占用了日本人每天大量的时间。

而美国人的集中统一分类处理显然要比日本人高效得多。

总之这种国家式的集体运动其实就是将国家暴力通过运动转换为某种口号(模因)植入民众心中,形成共识,最后转变为一种资产储存起来,虽然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效果。

但目前看来,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可以在经济低迷的时候创造出许多就业,等经济复苏之后,干净的城市又将成为一种旅游资产。

(本章节完)

By HW君 @ 2019-03-13

guest
1 评论
最新
最旧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Michelle
Michelle
2023-05-16 05:52

真的是宝藏网站,不知道回国还能不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