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 | #1 关于沟通的科学

 文 | HW君 


1. 人和人可以互相理解吗

我们曾在《模因 | #1 波普的三个世界》一文中表达了类似这样的观点:

观念无法在两个自由意志之间完全复制。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我没有办法走进到你的脑海中,查看你的想法。

我也没有办法把我的想法,完完全全复制到你的大脑里。

对你来说也是如此,无论我再怎么配合你,也总是会误解你。

这是人类这种生物生来孤独的根源。

 

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就什么都做不了。

我们在《逻辑 | 社会命题中的贝叶斯立场》一文中指出:

面对人际交往这类「社会命题」,最科学有效的方式是采取「贝叶斯立场」。

它意味着,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不断获取新的信息来修正对彼此的看法。

 

但是「贝叶斯立场」只是一种「立场」,它仅是人际沟通的一个指导纲要。

我们需要一些更加细节具体的理论,用来对「沟通」进行沟通。

于是就有了「语用学」,一门研究「沟通」的科学。

 

语用(pragmatics)可以字面理解为「语言的应用」。

符号学(symbology)有三个分支:

1. 语法学 syntactics

2. 语义学 semantics

3. 语用学 pragmatics

 

我们用日常生活中的IT技术来描述这三个分支的区别。

1. 语法学」主要关心的是信息传输的语法问题,对于信息符号的内容没有兴趣。

它就像我们的5G技术一样,5G通信工程师只关心如何把你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输到你想发送给的那个人,至于你实际上发送了什么,他们没有什么兴趣。

2. 语义学」不关心信息是如何传输的,是通过纸张还是通过网络传输并不重要。

它关心信息语句的实际意义,就像尝试「听懂」人话的AI一样,语句背后的准确意义才是重要的。

3.语用学」则像是玩家视角下的网络游戏。

他们不必知道游戏的运行平台、软件实现等IT技术问题,而只需把注意力放在游戏规则、玩家互动上面。

 

现有的主流心理学范式无法很好地处理「自由意志」议题,因此在「社会命题」上,我们把目光转向新兴的交叉学科——语用学

 

2. 你需要了解语用学吗

大部分人是不需要关心「语用学」的。

因为人天生就懂得「沟通」。

沟通」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

 

当然,有时候存在以下这些情况:

1. 我在「沟通」这方面遇到了困难。

2. 我在「沟通」这方面有许多疑惑。

3. 我觉得「沟通」这个话题很有趣。

那么你可以尝试走进这个学科。

 

语用学」可以帮到你什么吗?

我们不能确定。

 

和普通学科追求的客观严谨有所区别,「语用学」是非常「主观」的。

主观」是因为这一学科是「自省式」的,所有的理论最后只能走向自我验证。

如果你认为它是错误的,那么它对于你来说就是错误的。

反之如果你认为它有道理,那它对于你来说就是有道理的。

这是「自由意志」这一特性造成的,价值判断的主体是你。

 

所以我们的看法是:

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GoneMeme的「语用」系列文章可以直接扔进垃圾堆。

当然如果你还愿意听我讲下去,那么我们继续。

 

3. 不孤独的自由意志黑箱

在语用学里,我们会把一个人的自由意志(心灵/思想/意识)视为一个黑箱

 

「黑箱」这个概念,原意指在战争中缴获了敌方的一个电子设备。

研究者想研究这个电子设备,但不能打开它,因为可能破坏电路。

因此研究者忽略它的内部电路,只考虑它与外界的输入输出。

 

今日的智能手机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巧妙的「黑箱」。

普通人不需要知道手机内部的电子电路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拿到手机后点点划划几下,往往就能灵活使用了。

 

既然「自由意志」难以琢磨,那么我们便将其封装为一个「黑箱」。

将黑箱置于一个系统之中,考察这个黑箱会与系统进行怎么样的互动,然后在这些互动中我们识别出某种模式(规律)

这样我们可以最大程度上忽略人体大脑的神经激素过程,或绕过一个人的具体内心活动,来谈论自由意志

 

也就是说对于语用学,单独存在的「自由意志」是没有讨论的意义的。

因为它是一个「黑箱」,你无法单独观察到里面的东西。

如果结合《逻辑 | 社会命题中的贝叶斯立场》一文的定义来表述,那就是:

只有社会命题才有进行语用学研究的价值。

 

当我们将「自由意志」视为「黑箱」时,就会展现出一些与传统心理学截然不同的特征。

 

3.1 无意识并不重要

当我们将「自由意志」视为一个「黑箱」时,区分「意识」和「无意识」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语用学关心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黑箱在系统之中的互动。

某个行为是「无意」的还是「故意」的,这是黑箱中看不见的部分,它不会成为左右我们判断的关键。

 

而且事实上,因为「自由意志」黑箱的存在,你无法断定某个行为是「故意」还是「无意」的。

你可以询问对方,他可能会声称自己的某个行为是「无意」的,但事实上却是百分百「故意」的。

 

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学派就非常强调「意识」与「无意识」。

但在语用学中,我们不太关心它们的区别。

 

3.2 当下的沟通模式

同样的,有许多心理学派会把注意力放在过去发生的事情上。

作为一个「决定论者」,HW君当然认同「过去的经验决定了现在的行为模式」。

 

但因为「自由意志」的特点,个体的「回忆」是一种非常主观、不靠谱的素材。

回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真,也可以被很轻易地篡改。

 

因为「回忆」是属于「自由意志」黑箱内部的结构,除了做出「回忆」动作的个体之外,旁人无法证实或者证伪。

所以在语用学中我们不会把「回忆」放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上。

我们关心的是「当下的沟通模式」。

 

当然这并不是说「回忆」完全是无用。

例如我们会关心A与B分享自己过去回忆的互动模式上。

回忆」可以是互动行为中的一段素材。

 

3.3 沟通的循环性

我们非常习惯「因为A所以B」的线性思维模式。

但对于一个具有反馈回路的互动系统来说,寻找「起始」和「末尾」的意义变得不那么重要。

 

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在人际沟通的互动中,常常会出现「因为A所以B」和「因为B所以A」同时存在的情况。

因为A和B同属于一个循环的反馈回路之中,它们互为原因也互为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忽视整体的循环,而只截取其中一部分作为开头和结尾,是非常片面的。

 

因为这里我们需要再次强调,语用学关心的是整个循环反馈的互动系统,而非某个简单的线性链条。

 

3.4 正常与异常的

许多心理学派会将个体的某种行为视为「正常」或「异常」。

异常」的行为往往需要矫正或者治疗。

 

在语用学中,我们会弱化「正常」与「异常」的这种评价,而是将重点放在互动模式的识别上。

 

这是我们一以贯之的理念。

涉及「自由意志」的「价值判断」是主观的,这使得对「正常」与「异常」的判别也是非常主观的。

这些主观的判断会干扰我们对于互动模式的识别。

 

(本章节完,敬请期待下一节)

By HW君 @ 2020-11-21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