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 | #1 波普的三个世界

 文 |  HW君 


0. 什么是模因论

「模因论」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当HW君说自己是一个「广东人」的时候,许多人脑海里就会出现一幅图景,猜测出许多关于一个「广东人」可能有的特征。

两个经济学家见面了,A说他是「凯恩斯学派」的,B说他是「芝加哥学派」的,仅仅交换了这样的一个标签,他们就知道了关于彼此的巨大的信息量。

有一个小女孩,你问她的爸爸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她回答说,自己的爸爸是「程序员」。小女孩可能对于「程序员」这个概念的理解很浅,她可能以为数据分析师就是每天对着电脑,按按鼠标,时不时敲打键盘,中间还可能要打几个电话 。

总之,「程序员」在小女孩眼中,可能就是对着电脑工作,她可能无法清除区分「程序员」和「会计师」的区别在哪。显然小女孩的爸爸就对「程序员」的理解要远远超过小女孩,知道前端开发和后端开发的区别,懂得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又是怎么一回事,关于「程序员」这个词的信息量拥有有广阔的延展。

所以「模因论」是一个什么东西呢?

它是一个哲学概念。

有许多关于这个概念的延展知识,像网络一样形成了一张知识网,在此之上构建起一个人的三观,回答了哲学上的三个重要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去哪里」。

顺便地,它有时也能更好地帮我们解释世界上正在发生的那些事情,穿过层层迷雾,看到本质。

但除此之外,它便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了,既不能帮你赚钱,也不大可能改善你的生活——毕竟,有时候「糊涂的快乐」比「清醒的痛苦」要容易得多。

可是人终归是好奇心旺盛的动物,渴望真相而不计后果,以至于在追寻意义的道路上跌跌撞撞,摔得头破血流。

 

1. 波普第一世界

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哲学家们争论了很多年月。

从古希腊的理性哲学,到基督神学,再到东方的儒释道,所有的思想都要去回答这个基本的问题。

我们当然不会满足「上帝创世」或者「道生万物」这样的理论,所以在这里,我们需要去逐一明确许多概念。

卡尔·波普(Karl Popper)将这个世界划分为三类,他用第一世界(World One)来指代我们熟悉的、最常用的那个世界。

这个波普第一世界就是现实里客观存在的、不为任何人观念转移的、所谓自在的世界。

即日出月落,斗转星移,花开花谢,沧海桑田的那个世界。

大卫·休谟(David Hume)则很尖锐地指出,我们永远无法证实这个第一世界的存在。他即回应了「缸中之脑」或者「庄周梦蝶」的问题。

1.1 庄周梦蝶

你是否有想过,自己是被一个邪恶的科学家实施了一个手术,他把你的大脑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大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然后这些大脑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计算机按照程序向大脑传送信息。就像电影《黑客帝国》或者《盗梦空间》里面所描绘的差不多,人类所见到的世界,都是由电脑所模拟出来的幻觉。

或者像古老而又浪漫的寓言里那样,庄子梦到了自己变成了自在飞舞的蝴蝶,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个人,直到大梦醒来,仍然有一种虚幻的感觉,仿佛自己的本体原本是蝴蝶,蝴蝶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人。

是否人的这一生就是这样虚幻呢?这样的哲学问题其实是一种从忙碌繁琐的日常中所剥离出来的浪漫。

庄周梦蝶、印度教的摩耶、柏拉图的洞穴寓言、笛卡尔剧场、或者邪恶的缸中之脑,其实都是指向「波普第一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

休谟给出的回答是,我们永远无法证实这个第一世界的存在,即「不可知」,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是不是有一个科学家将你的大脑剥离下来,也永远不知道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而在距休谟300年后的波普则指出,争论第一世界是否存在是无聊的,在波普之后的哲学家也不再争论这个话题了。

1.2 科学法则

在第一世界里运行的所有东西,遵循着物理定律,符合着自然的法则,而对于这些自然法则的哲学提炼,就形成了我们熟知的「科学」规律。

典型的,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书名就蕴含了这一意味。自牛顿之后,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牛顿三大定律的发现也昭示着占据着人类迄今为止绝大部分岁月里、作为主流存在着的宗教神学的落幕,而科学作为初生的新星正式踏上历史的舞台。

在科学大行其道的今天,许多科研人员未必有好的哲学素养,甚至会有点轻视谈论哲学的人。但追溯起源,科学也只是从哲学孕育出来的一个分支,是「波普第一世界」里万物运行法则的哲学提炼,牛顿三大定律、相对论、量子力学,这些科学法则都是如此。

科学即是波普第一世界中的规律集合,人类从中提炼出来科学法则,为事物之间建立恒常的物理因果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

 

2. 波普第二世界

波普用第二世界(World Two)来指代第一世界映射在每一个人脑海中所形成的观念。

即每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的脑海里,都有一个波普第二世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第二世界。

《庄子·秋水》中,庄子看到鱼儿从容嬉游,说鱼儿应该很快乐。

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又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在这个古老的寓言里存在着一个哲学命题,即一个人可以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想法吗?

扩展出另外一个命题,假设有一个人他患有红绿色盲,他看到的绿色在我们的眼中其实是红色的,他看到的红色在我们眼中是绿色的,但这无妨,他仍然可以像一个正常人一样正常生活。换句话说,我永远不知道我眼中的蓝色和你眼中的蓝色是否是一样的,虽然我们可能都称某一种颜色为蓝色。

如果让波普来阐述这个命题,他大概会这样说:「观念无法在两个波普第二世界之间复制」。

他会认为,第二世界之间千差万别,试图让它们变成一样,是徒劳的且极其无聊的。误读和曲解是永远存在的,在宇宙毁灭之前,人们永远不会停止争辩。

你或许可以影响另一个人的认知过程,但不要期望可以把自己的观念投影到他的头脑里。

所以,惠子和庄子永远不知道彼此是否知鱼之乐;情侣之间永远不能确定对方是否爱自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观念无法在两个波普第二世界之间复制。

这样的断言虽然残酷,却是真理。这也是「自由」的来源,两个波普第二世界(自由意志)之间可以互相影响,却无法操纵和奴役对方。

 

3. 波普第三世界

但也并不需要悲观,波普认为第二世界之间的互动会产生一个第三世界(World Three)。

波普第三世界即是波普第二世界的集合体,就像一个人从微观上讲依赖与每一个物理分子的运动,但其宏观的表现却与每一个物理分子的个体运动无关。

就像两个科学家各自提出一个命题,他们内心对于这两个命题的理解可能不大相同,也就是说,他们都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但这无关紧要,只要这两个命题都能共存于一个自洽的系统内,并且按该系统的内在逻辑演绎出其他东西,那么哪怕他们各怀鬼胎、鸡同鸭讲,却也在一起构成一个第三世界。

科学就是这样的一个第三世界,它为第二世界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一套规范,使得这些互动能够产生一个稳定且不断增长的知识积累。

若让我来描述,则科学就是一个稳定可积累的波普第三世界系统,由众多的波普第二世界的知识互动而构建形成的、对于波普第一世界中与自由意志无关的知识规律的总结归纳。

 

4. 什么是模因

讲到这里,我们才能够比较严谨地引出「模因」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模因(meme)?

「模」是「模仿」的意思,而「因」则是「因子」,取名参考了基因(gene)一词,表示模因和基因类似,都属于信息的复制。

「模因」就是存在于波普第二世界中的信息片段,相应的「模因池」是一类由多个波普第二世界信息集合互动所构成的波普第三世界

文化、宗教、科学、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梗……都是如此,这些广泛流行的事物都可以被归纳为在波普第二世界中传播的信息。

「模因论」则是关于「模因」的理论。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不知道你是否会觉得更有趣一点。

当然我不知道在我写了这么一大堆之后,你有没有理解到我的意思,因为「观念无法在两个第二世界之间复制」,我也许能影响你的认知过程,但无法将我的观念投射到你的头脑里。

但显然我也并非悲观,而期望能构建一个波普第三世界——「消失的模因」这个博客的本意正是如此,只是路漫漫而修远兮,这仅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

(本章节完,尽请期待下一节)

By HW君 @ 2019-01-25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