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 人类该怎样应对人工智能的冲击

 文 | HW君  


0. 导入

前几天,@东 给我留言:

最近我陷入【关于AI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冲突以及由此延伸的其他问题】的思考的泥潭中,一直没有想出个所以然,也可能是我的逻辑本身存在一些疏漏,因此想想你请教你的看法。

1、我觉得未来AI肯定会解放人类的重复劳动(AI诞生的目的如此),但也意味着有大批靠重复劳动生存的人失业,没有可做的工作导致这批人没有价值可贡献给社会,大批失业的人会在肉体和精神出现生存危机。

Q:针对这种可预见的情况,你觉得政治家未来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保证社会的稳定?

2、如果劳动者的素质没有升级面临失业,个人拙见觉得,短时间内政治家可能会采用保守的方式(虽然现在有看到新闻教育部在把编程放入小学生教材),要求AI不这么快或者直接不替代这些人的工作,但是这相当于人为限制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个和资本主义追求效率和增长的基因相悖。我觉在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实施这种政策是一种自我毁灭的悖论。

Q:你如何看待这种政策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3、继续往深处想,如果要求劳动者素质升级,这批劳动者未来可贡献的价值有什么。我理解的是人类会退居到虚拟世界,但是全球这么多人,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创作家和精神世界的服务者吗?我觉得这个不太现实,必然会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我直觉认为这种精神产品本身需要的人力并不多吧,毕竟精神产品不是靠人数堆砌的。

Q:你觉得未来的劳动者如果要进行素质升级,能升级成什么样子,未来又会有哪些工种?

 

随后,@东 将上述问题总结为下面两大类:

【一】总假定条件:AI发展速度超过素质升级速度。

1. 支假定条件:AI替代普通人。

矛盾点:政治家如何解决AI和普通人生存之间的矛盾。

2. 支假定条件:继上面假定「AI替代普通人」,进一步假定政治家会暂时牺牲效率。

矛盾点:资本主义的效率和普通人生存之间的矛盾。

【二】总假定条件:AI发展速度与素质升级速度相适应。

1. 支假定条件:AI替代实体,人类退居虚拟。

矛盾点:由于精神产品的特殊性,精神劳动者供给之间的矛盾。(如该问题无法解决,由此又回到AI和普通人生存的矛盾)

 

那么今天我们就「人工智能」这一话题来聊一聊,人类社会应该怎样应对人工智能(AI)的冲击。

 

1. 突变式 & 渐进式

 

HW君也算得上是半个程序员,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也是比较认可的,但是,却也不像外界那么传言得那么神奇,至少目前仍然是「有多少智能,就有多少人工」的情况。

即,人工智能也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新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所谓的「无人」,不过是把汽车里、飞机上 、厨房后的原来的那些人,换成了屏幕后维护服务器的程序员罢了。

只不过程序员很争气,一个能顶许多个,但这并不是说程序员就可以做任何事情了。

媒体向来是喜欢夸大事情的,譬如全球变暖、石油耗尽、地球崩溃。

人们喜欢那些把自己吓得够呛的新闻,喜欢「大议题」,但其实现实生活很平淡,许多「大议题」只是历史洪流中一个不起眼的浪花,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理性乐观派

 

回到@东 的留言,「未来AI肯定会解放人类的一些重复劳动」的这句话表述是正确的,但接下来的「但也意味着有大批靠重复劳动生存的人失业」这句话却值得推敲,它存在着以下的两种可能性:

(1)有大批人靠重复劳动生存的人会在同一时刻密集地失业(突变式);

(2)有大批人靠重复劳动生存的人会相继地失业,直到这个行业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渐进式);

 

我不认为会存在(1)这样的情况。

因为社会变革总是传承渐进的,并不会出现某个决定性的一瞬间,也不会出现大断层。

现实中人工智能部分地取代人类重复劳动的路径,应该是(2)这种渐进式的情况。

现实中各行各业都是如此,每天都有失意人离开某个行业,也不断有追梦者带着满腔热情一头扎进某个行业 。

就像一个城市,每天都有人失意地离开,也有人踌躇满志地到来,并没有一个「关键时刻」,在那瞬间出现了一个大断层,一下子出现劳动力大崩塌或者劳动力大过剩。

 

宏观上我们的确能够看到一个行业萧条,人工被机器取代,人员逐渐流失;但是从微观上我们也能够看到有人离开的同时也有人坚守。

例如一个老钢铁工人在钢铁行业干了一辈子,自动化的机器渐渐取代了他的一部分工作,他也渐渐跟不上时代了,等到岁数够了,他就退休回家养老,这个行业也很少会有新人进来了。

而等到他退休,他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找了一份程序员的工作,这个世界上又有了一个程序员奋斗一生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才是现实生活里最真实的图景。

 

社会变化是一段连续的图谱,变革是「渐进式」的,而非「突变式」的。

失业也是如此,一个行业被机器取代的过程是连续地、慢慢展开地,而不是陡然突变地。

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许多新的职业的诞生,典型的,就像「人工智能数据标注员」,这是一个新兴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同AI紧密相关,但也属于相当「低端」的职业。

另一个例子是无人驾驶汽车,现有的道路标准是依照「人开车」的模式来设计的,与「AI开车」不匹配,需要智能基建(例如专门给AI行驶的车道),这部分基建仍然还得需要最普通的建筑工人一砖一瓦铺成。

 

2. 教育的力量

 

而在社会变革之中,「教育」就起了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第1代是农村里的农民,辛苦了大半辈子,供养第2代的孩子读上了书,考了中专去县城里当一个技术工人。

第2代县城里的技术工人,辛苦了大半辈子,供养了第3代的孩子考上大学,留在一线城市当白领。

第3代的城市白领,辛苦了大半辈子,供养了第4代的孩子留学读他自己喜欢的艺术专业,成为一个艺术家。

 

上述例子中的每一个关键的点,都跟教育有关,如果说国家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变革,那么能做的,也就是加强教育

除此之外就是劳动者自己「自由意志」的范畴了。

选择适应新的时代,或者选择被时代淘汰,都需要每一个劳动者个体为自己负责。

政治家无须对每一个人都照顾周全,只需为人民尽可能提供好的教育机会,那些不能抓住机会的,就让他自然被淘汰即可,过份地照顾被落下的人,那只能导致最后养了一堆「社会巨婴」。

可以预见的是教育产业将会是一个永远朝阳的行业 ,因为知识水平的升级需要教育产业来做配套。

人工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类生产力——但并不是可以让一个人什么都不干了,相反的是,让一个人想干什么的时候,得花更多时间去学习一件东西。

羔羊在初生几天之后就可以学会它这一生中的几乎所有技能,而人类需要花上近二十年的时间去学习知识,才能融入社会合作之中。

人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小孩,这种现象叫做「幼态延续」。

未来人们可能会花更多时间在学习之上,高学历、大半辈子在读书的事情可能会越来越成为常态,这样的社会才支撑得起人工智能的发展。

人工智能并不是永动机,有多「智能」就有多「人工」。

 

3. 警惕「致命的自负」

 

1988年初版的《致命的自负》一书是哈耶克生前最后一本重要著作。

其核心论点就是在精英主义之下,以「正义」为名会导致的许多悲剧。

例如因为担忧中国人口过多,粮食不够用,养不起那么多人,就实行「计划生育」。

因为为了筛选出优质人口,去除「劣等」基因,提高国家实力,于是实行纳粹的种族灭绝。

鼓吹自由和民主,绞死了利比亚的卡扎菲,却让利比亚陷入了更大的动荡与混乱。

这些种种以「真理」为名的谬误便是犯了精英主义的错误,企图以上帝视角来规范安排别人的行动,都可以称之为致命的自负

「人工智能取代部分劳动力」的确是一种趋势,但看到趋势之后,它却不可以成为一个人奴役另一个人的理由。

看懂趋势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用于律己,而非律人。

历史是每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走出来的,不同的人会面临不同的问题,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应对方法。

无论这种应对方法高超或者笨拙,他们都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相应的后果,得到相应的人生。

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所以HW君认为,与其讨论「人类社会」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不如探讨具体的「个体」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会更有意义。

(本章节完)

By HW君 @ 2019-01-18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