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 #4 电报带来的变化

 文 | HW君 


1. 迅速扩张的电报业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坎坷曲折的近代史正式展开。

而此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酝酿着一场科技的革命。

 

1845年的华盛顿,电报的收费是每4个字母花费一美分,算得上非常昂贵,头三个月的营收加起来还不到200美元。

电报业务的增长极其缓慢,一直到新闻记者加入了进来,情况才有了改变。

报业的编辑们一开始很担心电报会宣告报纸的死刑。

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报业的编辑们发现,任何新闻只要贴上了「电报报道」的标签,就似乎显得更为紧急,更让人兴奋。

渐渐的,报社逐渐成为了电报服务最为热心的支持者。

仅仅过了几年,一百二十多家地方报纸都能够连夜从政府议会获取最新的报道。

 

电报随后的全球拓展不断超出了人们一开始的预期。

当华尔街的第一家电报公司开张的时候,它遇到的麻烦是纽约的哈德逊河。

电报公司沿着河东岸上溯将近一百公理,才找到一处足够窄的地方,架设起跨河的线路。

 

但仅仅过了几年,一条绝缘线路就在纽约港底部铺设好了。

1851年,一条四十公理长的海底电缆穿越英吉利海峡,将英国的多佛尔和法国的加来连接了起来。

面对这种「大干快上」的局面,有一位博学的权威告诫说,所有试图铺设横跨大西洋将欧洲和美洲连接起来的想法,都是纯粹不切实际且荒唐可笑的。

他说这话时是1852年,而到了1858年,他口中的不可能成为了现实。

这条横跨大西洋连接欧洲和美洲的线路开通之际,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的布坎南总统互相发了祝贺电报。

在那个年代,西方世界的基建能力如同今日的中国一般,一直在创造着各种不可能。

 

 

2. 电报带来天气预报

两年前还需要若干天才能抵达目的地的信息,如今分秒之间就能通过电报传输。

这就像是一道先前完全不为人知的大坝突然决堤,信息洪流顿时滚滚而下,它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完全超过了人们的预料。

 

其中,人们对于「天气」的感知开始发生变化。

粮食商人开始利用电报来互相传递简单的天气报告:

德比,多云。

约克,晴朗。

利兹,晴朗。

诺丁汉,无雨但多云低温。

天气报告」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新鲜的,因为这需要即时的远距离信息传输能力。

电报使得人们能够将天气看作一种大范围的、彼此互相关联的事件,而非一种各地独立事件的杂烩。

「大气的种种异象、流星的神秘莫测、天象组合的成因和后果,不再牵涉迷信,也不会再给农夫、水手和牧羊人带来恐惧了。」

——1848年,一位评论员如此说道。

电报可以告诉人们「从北方来了好天气」,让一个普通人了解整个英国的每个角落此时此刻的天气。

就像一个巨大的、遍及全国的晴雨表。

 

1854年,英国政府在贸易部下设立了一个气象办公室。

这个位于伦敦国王街的办公室里配备了晴雨表、气压计和气象表。

携带同样仪器的观察员们则被分配到海岸沿线的各个港口,他们每天要用电报发回两次当地关于风和云的报告。

到了1860年,《泰晤士报》开始每天都刊登这些天气报告。

于是气象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所有的大风,如果从一个足够大的尺度上看,都是由环状的或「高度弧状」的旋转风暴引发的。

这让人们意识到,预测天气可以不再依赖神秘莫测的占星术!

 

3. 世界的标准时

许多习以为常的基本概念受到了这种可以在遥远各点之间进行瞬间通信的技术影响。

 

英国电报工程师乔塞亚·拉蒂默·克拉克(Josiah Latimer Clark)说道:

我们头脑中的距离和事件概念已经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以至于整个地球的大小在实践上已经大为缩小。

毫无疑问,我们对于时空的概念与先辈们的相比已是大相径庭。

 

电报不仅仅缩短了空间、节省了时间,还带来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变化,统一了时间。

在之前,所有的时间都是地方时:太阳升到最高点,就是中午。

只有那些见多识广的人(例如天文学家)才会知道,不同地方的人们实际上是在遵循不同的钟点生活。

但现在,时间有了地方时标准时之分,区分两者让大多数人都犯了难。

 

铁路运行就非常需要标准时,但大范围实行标准时在电报出现之后才变得可行。

19世纪40年代,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在格林尼治天文台和罗斯伯里街的电报公司之间架起电报线路,通过电报为全国的钟表对时。

在此之前,发布时间的最高技术不过是在特定时刻从天文台屋顶的桅杆上降下报时球。

在过了数十年之后,标准时终于在英国得到普及。

 

而一旦相隔遥远的各地在时间上达到了协调,人们就可以精确地测量自己所在位置的经度。

测量经度的关键在于获知另外某地的时间。

在此之前,航船的水手都会带上时钟,试图用这些不怎么可靠的机械来记录那个时间,然后来推算出自己此时的经度。

到了1844年,领导过美国太平洋探险考察的查尔斯·威尔克斯海军上尉利用一条电报线路,确定了巴尔的摩战争纪念碑位于华盛顿的国会大厦以东1分34.868秒处。

全球定位的雏形从此渐渐浮现。

 

4. 认知的改变

电报的的确确改变了世界。

就像在这个被互联网颠覆的年代一样,在那个年代,人们常常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才能正确理解电报。

 

许多熟悉的词汇被赋予了奇怪的新义。

不论像「发送(send)这样含义简单的词,还是像「信息(message)这样含义复杂的词。

如果产生误解,就会闹出笑话。

有位德国妇女带着一盘泡菜走进了卡尔斯鲁厄的电报局,想要「发送」给她在拉斯塔特的儿子。

因为她听说可以把东西通过电报「发送」到前线去。

 

还有一位男士带着一份「信息」来到缅因州班戈区的电报局,操作员发完电报之后,把那张写有信息的纸条摁到了废纸钩上。

结果,这位客户投诉说,信息根本没有被发送出去,因为他明明看到那张纸还挂在钩子上。

 

多年之后人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即使是「见多识广」的人,也会走进一些思维误区。

信息(message)在过去一直被视为一种有形之物,但这其实从来都是一种假象。

现在,人们终于需要有意识地将「信息」的概念与承载信息的纸区分开来。

美国的《哈泼斯杂志》评论道,科学家们会说电流「承载着信息」,但人们不应该想象,是有形之物被传递了。

 

现实世界的有形景观也发生了变化。

无处不在的电线,给不论是都市大街还是乡间小道都增添了怪异的装饰。

「各家电报公司正争先恐后地试图占领我们头上的空间。只要一抬头,我们看到的不是用蛛丝般绳索吊起的粗大线缆,就是屋顶上从一根电线杆蜿蜒至另一根的大量平行电线,简直无法避免。」

——英国记者安德鲁·温特写道。

 

「他们在苍穹下架设线路,字词不论是敲出来还是说出来,在上面奔走时都将如思绪般寂静无声。」

——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写道。

 

随处可见的电线在自然界中鲜有类比,作家们由此想到了蜘蛛和蛛网。

他们这样形容:整个地球被铁制的网络(net-work)所包裹。

「一个由铁线构成的神经网络,从作为大脑中枢的纽约开始分叉,伸向远端的四肢。」

——美国《纽约先驱报》写道。

 

「电流在整个电线网络中律动,传递着人类智慧的信号。」

——美国《哈泼斯杂志》写道。

 

若我们从今日世界互联的程度往回看,电报其实只走了这个庞大神经网络最初的几步。

波澜壮阔的信息时代,才刚起了个头。

 

(本章节完,敬请期待下一节)

By HW君 @ 2020-04-08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