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HW君
1. 婚姻
「婚姻」大概是先于「爱情」存在的。
性别分工与夫妻合作或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分工合作形式,而家庭则是人类最普遍也最古老的组织。
即便在结构最简单、文化最简陋的社会,没有任何其他组织形式,但也都有家庭存在。
在传统社会里,如果说婚姻是男女为合作养育孩子而订立的契约,那么家庭就是实现合作目标而建立的企业。
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所谓的「七年之痒」和「中年危机」,大都发生在孩子上学、育儿负担高峰过去之后。
在农业时代,三代同堂,甚至四代、五代同堂的大家庭都非常常见。
在那些个人生产力有限的年代,大家庭的合作优势可以抵消内部冲突带来的成本,而个人在脱离了大家庭之后,几乎无法独自存活下去,于是只能选择融入大家庭之中。
在那些年代里,「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情。
许多婚姻都是被两个大家庭指定的,婚姻的双方毫不认识,甚至在举行婚礼之后新郎掀起新娘的盖头,双方才知道彼此的容貌。
这样的无关爱情的婚姻其实在人类岁月的大多数时候是主流,一直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到来。
2. 爱情
我们现在熟悉那种的「爱情」,其实是很晚才出现的。
在传统社会里很少出现,或者不典型。
现代的这种带有浪漫叙事的、令人迷醉又狂热的、被人们极度渴望且幻想的「爱情」,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而到来的。
资本主义工业化将原来的一组一组大家庭拆分成原子的一个个独立的人,再纳入资本主义工业化协作系统之内。
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个人可以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大家庭,而是进入大城市成为工业化协作的一员。
人员从未像今天这般大规模流动、互相交流,这就让大城市成为了孕育「爱情」的天然土壤。
资本主义工业化摧毁了大家族,也摧毁了传统的价值体系,人们在心灵上变得越发饥渴和孤独,而这种需求又重新被资本主义所发掘。
于是现代的「爱情」便出现了。
多愁善感的「爱情」概念,往往伴随着爱情影视作品、爱情小说和爱情歌曲而来,是被资本主义工业化完完全全改造过的。
少年们往往在学会与人正常交往之前,就已经接受了那种近乎狂热的「爱情」概念。
没有谈过恋爱的人,也经常讨论爱情。
这就出现了一个本质主义谬误,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
一旦追求「真正的爱情」,追求影视作品或者小说歌曲中的一见钟情和轰轰烈烈,那么只会陷入某种病态的情感之中。
人们常把「婚姻」视作「爱情」的象征,但「婚姻」的真实含义其实跟「爱情」没有太大关系。
「婚姻」在官方的定义其实是一种产权关系,代表两个人享有共同产权。
两个相爱的人,不结婚,不代表他们不爱对方,不能生活在一起。
两个结婚的人,在民政局登记了的,哪怕这辈子再也老死不相往来,他们也仍然是享有共同的产权。
3. 婚礼
很久以前读过一个段子,说一个娶了中国姑娘的外国人感叹,娶中国姑娘等于娶了她的全家。
类似的情况在国内的确挺多见,特别是乡村和小城市,发生在国外也可以想象。
因为这其实是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内在逻辑差异,在社会变革越大的地方,现代观念与传统观念越碰撞,矛盾就会越突出。
前段时间读到Papi酱恋爱10年,结婚5年,两家亲家都没有见过面,结婚也没有办喜酒,也没有婚礼和蜜月,春节过年各回各家。
我们的社会的确是越来越多元了,因为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人们越来越不需要依赖传统的规则,而开始只注重个体的需求。
在婚礼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在传统社会人们需要婚礼,是为了在熟人面前公证,防止任何一方毁约,以保障缔约方的权益。
但在现代社会里,婚礼是人们面对奔腾而下时代洪流,通过这样人生中屈指可数的仪式,用外界肯定自我的存在,以慰藉面对浩渺星空时的卑微与恐慌。
婚礼的作用,就像被洪水吞噬者手中的稻草,是肉体终将毁灭前的挣扎。
人们不断堆砌仪式来安抚自己,把记忆都铭刻在沙滩上,然后心安理得离开,哪怕海水随即将其抹去。
(本章节完)
By HW君 @ 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