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素颜后的佛教原貌
这是关于「科学」这个分类话题的一篇序言。
也即是预告着我在接下来的时间会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一系列的写作。
关于高考的碎言碎语。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给出了纲领性的简明解决方案,他用符合「常识合理」思想传统的理论来重构儒学。
一是把太极未动之前的寂然状态确定为儒家伦理「人极」、「诚」的形而上本原,为政治儒学注入了天道观的基础,虽然仍然是一种朴素的迷信,但不需要再拟构出一个人格化的神。
二是把「人人皆可成佛」转化为「人人皆可成圣」,把佛教的去欲和主静的修炼,转变为儒家自身的修行方法,克服儒佛两面人的困扰,使儒生士人有安身立命的修身养德和修齐治平的人间关怀,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当然这种追求仍然是追求现世的。
印度佛学追求的终极价值是「解脱」,其中小乘佛学讲个人解脱,而大乘佛学讲普度众生。
大乘佛学又主要分为三个流派,分别是「中观学派」、「唯识学派」和中国特色的「真常学派」。
佛学简单来说就是一套围绕「十二因缘」而展开的世界观。
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
基于这个终极价值问题所形成的两种回答倾向,可以对世界文明分为四类。
包括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
其对应的模因核为救赎、解脱、理性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