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 | #1 在历史之前

 文 | HW君 


1. 邓巴数与小型熟人社会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mbar)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理论,大概意思是,每个人与之维持持久关系的熟人,数量最多不超过200人,通常只有150人左右。这一数量限制,后来被称为邓巴数

造成这一限制的是人类的认知能力局限,即人类的大脑容量有限,尽管150看起来不是很大的数字,但两两关系的数量却可以非常庞大,程指数形式增长。

如果你拥有好友A、B、C,那么你不仅要记得你和A、B、C本身的交往关系,还需要理清A与B、B与C、A与C,以及A与B与C之间的关系。

所以尽管人类大脑已经比黑猩猩大了三四倍,也很难处理更复杂庞大的关系网络了。

何况,社会关系只是我们面临的诸多认知任务之一,大脑还需要在其他更多的地方发挥运算作用。

在远古时代,传统社区大多是小型熟人社会,这一规模上限由邓巴数所约束。

所有人都生存在一个小型熟人社会里,一旦人口膨胀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自动分裂。

无论游牧牧团还是农耕村庄,都是如此,其规模通常不会超过邓巴数,所有人生活在熟人社会里。

小型熟人社会之所以是一种自然状态,因为内部秩序可以靠熟人或者亲缘之间的合作和信任来维持,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自发建立并自我维持的秩序,无须特殊的制度安排。

 

2. 霍布斯陷阱与利维坦

大型社会协作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不得不说是一个独有的奇迹。

那到底是什么使得人类由小型熟人社会这种自然状态,往大型社会发展呢?

大概是战争。

大约三四万年前的末次冰盛期之前,人类历经了一场文化大跃进,在器具制作、材料运营、身体装饰、艺术、葬仪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弓箭与刀具等武器技术的改良,以及上述符号化行为所揭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结构上的发展,让现代智人从此成为毫无疑问的顶级捕食者。

此后,每当他们进入一块新大陆,便有整属整科的生物灭绝。

这些生物里,也包括智人的亲戚,例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

相关文章:模因 | #6 智人的胜出

在成为顶级捕食者之后,人类在生存竞争中的主要对手只剩下大自然,以及人类本身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曾提出一个「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大概意思就是,即便从一个双方都毫无恶意、并不想攻击对方的逻辑起点开始,也会经过理性推导而得出主动发起攻击的结论。

于是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人们陷入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之中,其理念类似于小说《三体》中的黑暗森林理论。

但实际上人们由于邓巴数的约束结成小型熟人社会,所以准确来说是「所有小群体对所有小群体的战争」。

霍布斯接着论述了,为了避免陷入这样的战争,人们让渡出了自己的权力转交给政府,于是一个垄断了最高暴力的怪物(利维坦)降临了,所有其他人在垄断的暴力之下有序地合作。

这就是国家这一超越小型熟人社会的组织诞生的前夜。

 

3. 三皇五帝的传说

所有文明的源头都是一些古史传说,华夏也不例外。

这些古代传说来源多半无从考证,显得非常神秘,但我们也仍能从中收获一些讯息。

3.1 三皇与自然

关于「三皇」的传说,古代文献所载并不一致。

3.1.1 有巢、燧人、神农

比较通行的说法为「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

「有巢氏」因为发明「巢居」,即可以居住的房屋而被推戴为王。

「燧人氏」因为发明钻木取火而被推戴为王。

这二皇分别体现了巢居的文明与熟食的文明。

而「神农氏」则为农耕创设者,体现了华夏古老的农耕文明。

3.1.2 燧人、伏羲、神农

而有另一脉传说,则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这里的「伏羲氏」是以「始作八卦」而出名的。

八卦作为中国贞问卜算的基本方法虽然成书于西周之后的《周易》,但实际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更早时期。

当然无论是有巢、燧人、神农还是伏羲,都不足以构成信史,只是一类远古的传说。

但关键的点在于,这三皇的传说,是人格化的「人王」,而非神格化的「创世」。

在这些远古传说的叙事倾向上的差异即透露出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或印度文明)非常不同的、浓重的「人间性」。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很重要的一点,「三皇」的传说,比较地面向于自然,倾向于叙述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人的创造与进化。

3.2 五帝与战争

我们在上文讲了,在成为顶级捕食者之后,人类在生存竞争中的主要对手只剩下大自然,以及人类本身

「三皇」主要是人与自然的战争,而「五帝」则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

通常说法的「五帝」为: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

依照这一传说,黄帝的贡献在于能够制作工具作为公共财产,让民众共同受用。

颛顼继承了黄帝的事业而加以修整。

帝喾的贡献在于发明了历法为民众确立了生活和生产秩序。

则统一了刑法,给民众提供赏罚规则。

为民众征战奔波于蛮荒之地。

但我们认为,「五帝」传说的关键而在于一系列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

包括起源于山西黄土高原,后来扩张到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的黄帝一族(及其同盟炎帝一族)与东夷蚩尤一族的战争;

黄帝一族炎帝一族之间的战争;

尧、舜时代征讨南方三苗族的战争。

这些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其实就是霍布斯「自然状态」中被邓巴数所约束下的「所有群体对所有群体的战争」。

这些战争,都凸显了部族与部族之间在社会层面上作大规模整合的趋势。

这种整合的趋势,已经预示着统一国家与文明的诞生前夜。

 

4. 禅让制与私有化

在「五帝」时期,值得一提的还有被后世历代大儒所赞颂的「禅让」故事。

4.1 禅让制

因为其子丹朱顽劣凶恶,于是启用部落的各方长老推荐的来管理民众。

曾让位给丹朱,但诸侯都不去朝拜丹朱,只拥戴,如此一番周折,舜才终于终于当了部落的首领。

年老体衰之后,觉得自己的儿子商均不够有出息,于是推荐治水有功的继位。

也曾让位于商均,然而最终受诸侯拥护而当了首领。

在儒家重要典籍《礼记·礼运》中,有这样的阐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为小康

前者的大同社会便是在之前的禅让制社会,那时财货与权力都是民众共有的。

4.2 私有化

而在之后,权力就是君主一家之私物,只是因为还有圣明的君主和贤良的臣子互相用礼仪来维系着,才得以称得上小康社会

《礼记·礼运》的那段话对「大同」与「小康」作区分,正是以二者为界。

为传说中「五帝」的最后一帝,其在位时社会仍然是大同社会,而到了,社会则下降为小康社会

在晚年没有把领袖的位置传给贤能者,而是传给了他的儿子,从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有明确传承关系的王朝——夏王朝

其实这正是权力被私有化,最高暴力被垄断,国家这头巨兽渐渐浮现。

「五帝」时期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小型群体战争从夏王朝开始被更大规模的战争整合,邓巴数约束将要被超越,逐渐形成一个规模更宏大的社会秩序的雏形。

 

5. 夏与殷商

夏王朝正式开始于

夏朝自共17君14世,历时有四百多年,年代约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之间。

实际上至今仍然未发现出自于夏朝的直接资料,只有后世史家对于传说所记录的二手资料,所以HW君对于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着一个夏朝持有强烈怀疑的态度。

不仅是夏朝,还有早期商朝也是如此,很可能都只是一些多次转手流传的上古传说而已。

但无妨,我们其实也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着一个叫亚里士多德的人。

据传,夏朝最后一个君王荒淫无道,被成汤所讨伐,于是夏朝灭亡,成汤建立商朝。

商朝从成汤到最后一个君主,经历了31帝17世,政权维系约五百年,相当于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的年代。

早期的商朝实际上仍然处于传说阶段,到了中期,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地,才使国都长久固定下来。

所以商朝又被称为殷商

对殷商的研究,由于殷墟的甲骨文的出土,因此不再只是对于传说的单纯考据,而进入了具有实证意义的科学研究范畴。

 

6. 殷商氏族制与西周封建制

商朝的社会结构仍然由氏族制组成,族内没有嫡庶之分和亲远之别,并且大部分由亲缘关系方式维系着。

即商朝并没有真正地完全脱离邓巴数约束下的小型熟人社会形态。

准确来讲,它实际上是个放大版的小型熟人社会,即假如每个150人部落的首领可以再按照邓巴数结成一个150人的领导集团,即能大约扩充成一个150×150=22500人的氏族部落。

《尚书·盘庚》里记载了商王盘庚在训斥他的臣民时说,如果你们有叛逆之心,我将会告诉我天上的祖先,让我的祖先告诫你们的祖先,这样你们的祖先就不再保护你们,而且会请求我的祖先惩罚你们。

不得不说商王盘庚统治臣民的手段仍然是一种相当原始的社会组织方式,追认共同的祖先,诉诸于祖先崇拜。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华夏文明这种诉诸于人格化祖先的传统与西方诉诸于创世神的传统,两者是有所差别的。

6.1 文明的兴起

约公元前12世纪末到公元前11世纪之际,有「大邦殷」之称的殷商,被兴起于今陕西一带的「小邦周」攻灭。

姬姓的周人建立起中国古代第三个王朝周朝,在周平王东迁前,史称西周

西周一开始的社会结构,和殷商一样,仍然以氏族制的方式组成。

周王击败殷商后,就把被击败的殷商及其附属的诸侯,以整族的方式分派给自己的子弟和有功之臣。

周朝在统治者的氏族内部建立起了严格的宗法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区分了嫡庶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分派子弟到各地管理臣民,推行分封制与世袭制;

明确远近亲疏与上下等级关系,创设了许多细致的礼仪规范;

……

由此,华夏文明的早期社会终于产生了一套可以超越邓巴数约束的社会秩序,由此组建一个更庞大的社会文化命运共同体。

因此亦有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到西周才算步入真正的文明。

 

7. 周公制礼作乐

殷商时期,殷人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关于巫、史、祝、卜等的宗教事务。

殷人崇拜的「帝」是殷人一族的祖先神,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渔猎征伐顺利。

而周人立国之初也承接殷人祭祀作为祖先神的「帝」,但后来除了祭祀祖先,也开始转向祭祀「」。

这一祭就是数千年,直到清朝末年皇帝(主管祭祀卜算的大巫师)仍然每年都要到天坛去祭天。

一直到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政府才宣布废除祭天祀典。

其中有一个关键的节点在于周公的制礼作乐

周礼」是一套极其复杂繁琐的制度。

这套制度规定了君王的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事,以及司法、军事、婚姻的典章制度和礼仪。

甚至对不同官位的人应该如何穿衣、吃饭,使用何种寝具餐具,何人、何时如何制造、腌制食物,都有非常严格而具体的规定。

周礼制定了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各自遵行的不同礼仪规范和制度,目的在于构建出一套超越邓巴数约束的政治与社会秩序。

「周礼」之于周人,如同「纪律」之于军队、「规章」之于企业一般,它企图用「礼仪」制度克服旧的小型熟人社会约束,以扩展出一套大型群体合作秩序。

通过制定「周礼」,周代社会生活已经不再像商代那么重宗教了,而是更注重繁文缛节的「礼仪」。

而专门负责指导冠婚丧祭等礼仪的人员,就是早期的儒士

 

(本章节完,敬请期待下一节)

By HW君 @ 2019-03-24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