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 | #10 家国同构与儒家天下观

 文 | HW君 

系列文章:


0. 儒家天下观

汉武帝时,儒学经典文本确立了官方地位,经过两汉五百年,中华文明的文化传统也就奠定下来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也从此定型。

汉代之后,虽然宇宙论儒学不再流行,但儒家经典维系着家国同构的功能没有改变,由此塑造了后世长达两千年之久的中华文明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

这种结构就好像一个弹性网兜,家族和家庭犹如一个个苹果,官僚机构如同提着网兜的把手,县以下的绅士自治如同网袋,皇权是提起把手的一只手。

这样的一种家国同构体非常稳定,中华文明因此建立了世界上最早、最久的大一统帝国,还因此产生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秩序的独特理念,那就是儒家天下观

我们曾经在这个系列的文章里有所提及儒家的天下观:

本章会对儒家天下观进行简单的重新梳理。

 

1. 家国同构体

马克斯·韦伯为国家给出了一个被政治学家广为采纳的定义:

一种垄断暴力的实体,即,它宣传在其领地内,只有它自己或者经它允许,才能对他人使用暴力。

而这样的一种垄断暴力的机构,需要为自己寻求正当性。

因为「恐惧暴力」虽然可以成为一种共识,却是一种消极的共识,人们服从于王朝只是因为恐惧王朝的暴力,而非真心地信服,若一有机会,人们便会揭竿而起,推翻暴力,秦王朝就是这样灭亡的。

在自然状态中,有哪种暴力是拥有正当性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然状态的家庭中,家长对于年幼的孩子拥有几乎绝对的控制权,即家长拥有「垄断的暴力」。

但这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对自己的孩子为所欲为,任意打骂,家长受到整个社会道德的约束,要抚养孩子长大成人,哪怕行使一定的暴力权,也要用在教育孩子上。

儒家将这种家庭中的「家长-孩子」关系扩展到政治领域的「君王-人民」关系,将「国」看成是「家」的放大,即为国家对暴力的垄断寻求了正当性。

同时,也为国家对暴力的行使权套上了「道德」的束缚,君王必须视人民为孩子、行仁政,否则就失去正当性。

这是家国同构体的最核心观念。

 

2. 家庭伦理秩序的外推

在中国传统社会,「天下」和「国家」是常用词,经常混用,但「天下」与「国家」实质上有不同之处,「国家」通常指一姓统治之王朝,而「天下」是实现儒家道德秩序的范围。

儒家的天下观认为儒家道德秩序是普世的、永续的,并以实现家庭伦理秩序的外推来想象世界秩序。

只要接受儒家伦理教化、建立家国同构体,就可以纳入这个没有固定硬边界和疆域有机体。

其实也就是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世界并不是以一整个「地球」的方式被认识的。

对于中华文明的人们来说,他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就是「天下」。

天下观想象的世界秩序,是按照各国实现儒家伦理程度的高低由内向外排列的同心圆结构。

它根据的是家国同构中,由儒家伦理血缘亲疏之别的核心观念出发,用血缘亲疏关系来外推的。

在一个家庭之中,血缘亲疏以父子关系为前提,然后延伸至舅甥(翁婿)、叔侄甚至兄弟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等级关系。

而在「天下」之间,于是四邻诸国与位居中央的中国有着亲疏之别,这种等级关系则依据接受儒家道德伦理教化的高低来判定。

在天下观中,中央帝国是实现儒家道德最高的礼仪之邦,处于儒家道德等级的最高等级,是世界(天下)的中心。

外国则根据道德水平高低和接受儒家道德教化的多少,分成藩和夷,处在中央帝国外围,是有待教化的对象。

天下观的中央国家的边界并不是固定的,随着周围的地区接受了儒家文明、纳入郡县制,那就实现了「天下一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这一套天下秩序在华夏大地实行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末甲午战争,天下观受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冲击,于是开始艰难的转型。

在梁启超发明了「中华民族」概念之后,「天下」这一个文明体量的政治秩序才打包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融入全球化之中,成为今日的中国。

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会说「中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本章节完,敬请期待下一节)

By HW君 @ 2019-04-25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