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 | #6 名家与法家的简述

 文 | HW君 

系列文章:


0. 名分与儒家

中文里的「」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名分」,二是指「对事物的指代」。

前者是道德命题,后者涉及逻辑哲学。

孔子的儒家最注重「正名」,他讲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和「唯名与器不可假人也」中的就是指「名分」,即道德秩序的等级和规范;而器是指按照名分规定的礼仪,即使用与身份等级相称的器物、配乐、衣饰等。

儒家最重视「名」的社会功能,为了维护道德礼仪,一定要正名,而对抽象的哲学问题兴趣不大。

先秦有关名的逻辑哲学问题讨论,后来都被儒家道德命题的论述所掩盖。

荀子写《正名篇》,虽然也涉及一点逻辑问题,但他讲的名仍然是为了区别身份的贵贱。

1. 名与名家

除了从道德命题上谈「名」,还可以从逻辑和「形而上学」角度来谈名「对事物的指代」。

所有怀疑、批判儒家的思想流派,包括道家、墨家、名家,都有哲学层面的思考。

其中以「名」命名的名家,对于儒家从道德命题的角度谈名完全没有兴趣,名家专门研究名「对事物的指代」,人们提到名家常常想到的就是诡辩。

先秦名家留下的资料并不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白马非马」和「坚白石离」。

1.1 白马非马

所谓的「白马非马」,其实是个很有趣的哲学命题。

因为马可以是黄马、黑马、白马,颜色各异。

而白马就只是白马,不是可以是黑马、黄马。

所以白马不是马。

这个「白马非马」的命题就非常令人一头雾水。

但实际上关键点是在于这个「」字。

「非」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否定同一性,即A不是B;另一种是否定类属性,即A不属于B。

从否定同一性的意思来看,「白马」的确不是「马」;但从否定类属性来看,「白马」属于「马」的一类。

只要搞清楚是这个非字发生了含义的变化,就不存在诡辩之处了。

1.2 名家的局限

可以说「白马非马」是中华文明较早的类似于古希腊文明「逻辑学」的三段论的案例了。

但是先秦的名家却并没有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很远,而是渐渐消亡了。

因为儒家已经奠定了中华文明思想的大框架,名家并没有突破这个框架。

名家把「对事物的指代」的与事物本身进行剥离,最后是在否定儒家以「名」来指称道德,而并未像古希腊文明一样产生了更高的对于理性逻辑的追求。

 

2. 法家与法

历史上的法家与今日的「西方法治」是很不相同的两个东西。

中国历代都有法,且是很细致的法典,但在法背后的终极价值追求上,不同文明是不同的。

古希腊文明追求外部的理性知识,所以古希腊人认为人可以通过追求理性知识去认识自然法,法治传统的背后有更高的价值,就是理性。

后来这种理性被基督教吸收了,自然法也发生了分化和转型。

所以西方传统社会的法治精神在历史上,一个是对上帝的信仰,另一个是对理性的追求,强调逻辑和数学。

而法家的「」,其实仍然是在儒家所奠定的道德追求思考框架中演绎出来的。

法家的集大成者李斯和韩非子,他们都是儒家的荀子的弟子。

荀子提出人性恶,否定了孟子的人性善,属于部分否定了儒家。

荀子认为礼是一套由圣人制定的约束人行为的外在规范,老百姓不知道什么是礼,只有靠君主的权威去推行和维护礼仪,用礼仪教化和约束百姓,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

韩非子则吸收了老子的「无为」,写过《解老》《喻老》,汲取了道家对「儒家对善恶的判断」的否定。

他将荀子那种注重外在规范的思维,和道家的价值否定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维护君权权威为中心的治理工具。

法家的这套理论,其实和写《君主论》的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更接近。

秦国以法家治国很有效,可以实现富国强兵、统一中国,汉代虽然独尊儒术,但其实后世的百代皆用法家这一工具来治理国家。

但这也就导致了法家除了成为一种工具之外,没有更多其他的意识形态了,它并不像古希腊文明背后有对理性价值的追求,因此后世这一门派也逐渐消亡,被君主的治国术所吸收。

(本章节完,敬请期待下一节)

By HW君 @ 2019-04-07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