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 | #5 儒家之影子的道家思想

 文 | HW君 

系列文章:


0. 儒家奠定的思想框架

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征伐混战导致生灵涂炭,也催生了中华文明在回答终极价值问题上出现选择了倾向。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奠定了中华文明选择追求在「此世」「内部」的道德价值,后世的思想家都沿着这一倾向发展。

今天我们则讲一下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流派道家

道家思想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种全盘否定,但其思考仍然在儒家所奠定的框架之内,所以本站会称其为「儒家之影子」。

 

1. 老子的道家宇宙论

老子所建立的以「道」为最高本源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宇宙论。

我们在《逻辑 | 长发妹妹与奎因论点》中曾提过「亚里士多德宇宙论」。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认为这个世界的本源是四种元素:土、水、气、火。

而老子的道家则认为这个世界的本源是「道」。

下面这两图梳理了一下亚里士多德宇宙论老子道家宇宙论,可以参考一下。

亚里士多德宇宙论

老子道家宇宙论

对于这两类宇宙论,本站认为其实都是在生产力尚未发达的古代,人们对于宇宙可能形态的一种猜想。

物质确实由许多元素构成,但元素周期表远不只有四类,地球也不是宇宙中心,宇宙中也不存在「以太」。

而「道生万物」更是一种朴素的猜想,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依据,其与「上帝创世」的说辞相差无几,既不能证实,也无法证伪,只是老子的假想更加「现世化」,不需要创造出一个人格化的神。

对于宇宙论层面的道家思想,本站认为是一种过时了的、简陋的世界观设定,其没有研究意义。

老子道家思想的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其对于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

 

2. 道家对儒家的全盘否定

儒家奠定了中华文明思想传统的框架,人追求现世的终极价值。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庄子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这都表明了儒家道家的人生终极追求价值都在此世,而不是离开此世到达彼岸天国。

2.1 反规范

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个体意志向善,善有确定的规范,这些规范就是礼仪,只要遵守礼仪,就可以达到善的道德追求。

而道家否定儒家,首先就否定了任何确定的规范。

《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

老子又说「反者,道之动」,道是循环往复,变化无常的。

道家认为任何确定的规范都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儒家的「遵守礼仪」是没有意义的。

其实道家表达的意思我们在上期《社会 | 雅安未成年杀人案,从道德看法律困境》中有提过。

当将依赖于价值判断的道德条例化、具体化成为法律后,即面临可能被钻漏洞的困境。

如果偷1头牛是小恶要坐牢,偷10头牛是大恶要杀头,那么一个人为什么不刚好去偷9头牛,被人发现了也只是小恶只需坐牢。

这就是道德规范化为法律或礼仪之后的困境,究其原因仍然是价值判断因为自由意志的存在而无法量化。

于是老子认为儒家的礼仪是不需要的,因为真正的道德就是道德,是不可言说的,即道德不可条例化、规范化为礼仪。

所以道家的第一个观点就是「反规范」,否定了儒家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仪

2.2 自然

儒家认为「善」对应着确定的道德伦理规范,道家以「顺其自然」来否定这种「善」。

在道家眼中,不存在着有确定内容的善,儒家的「善」是自以为聪明的人捏造出来的:「智慧出,有大伪」。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真正的善就像水那样,任其自然,不必刻意追求探问什么是代表着「善」。

他认为任何价值都是人施于对象的主观判断,因人因时而不同,所以无所谓确定的好与坏。

因此道家认为不存在确定的价值,所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听任自然,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这就站在了追求道德向善的儒家的对立面。

这就是道家的第二个观点,可称为「自然」,否定了儒家对道德善恶的判断

本站则认为这是一种「价值判断上的虚无主义」。

2.3 无为

儒家讲道德,认为人有向善的意志,对应的一套行为规则就是礼仪。

道家先否定了「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仪」和「对道德善恶的判断」,然后还要否定儒家「对善的执着追求」。

道家讲道变化无常,无形无象。

而真正有德的人不以德为德,那些德性差、害怕失去德而可以追求德的人,才是无德。

老子认为儒家的礼是因为人变得不忠诚不诚信才设立的,是世道变坏的开端:「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家认为不需要执着地去追求道德的向善,因为德性差的人才会去追求德,真正的圣人不需要去追求道德完善。

这就是道家的第三个观点,其以「无为」否定了儒家对善的执着追求

2.4 齐物与齐论

老子开创道家,庄子进一步拓展,演变出了齐物齐论,「齐」就是平等。

在庄子看来,任何生物,草木自然,大至鲲鹏小至蝼蚁,貌如西施或者丑八怪,有无形体,生与死,统统一样,就是「齐物」。

像儒家那样爱评论是非、好坏的举动,其实和幼鸟鸣叫一样,那些言辞论点没有任何意义,就是「齐论」。

庄子的意思就是要破除对有形体的事物、生死的执着,破除对言说正确与否的执着。

他认为像儒家那样爱评论道德的是非好坏的举动,是没有意义的。

 

3. 儒家之影子的道家

可以看出道家思想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种全盘否定。

但也正因为如此,道家始终没有脱离儒家所定下的思想框架。

道家宇宙论中讲宇宙的本源是「道」,讲「道」变化无常,其实就是源于个人内部世界的「自由意志」变化无常。

因为儒家所奠定的思考框架就是思辨一个人内部的价值问题,如果道家宇宙论脱离了个人内部的自由意志而到了外部的客观世界,那么就演变成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宇宙论」一样的古希腊文明思想。

同样的,道家全盘否定了儒家,强调自然、无为、众生平等,但是其追求的终极价值仍然是在此世,做到身在此处但不干预任何事物的逍遥自在,而不是舍离此世到达彼岸,一旦舍离此世达到彼岸那就是佛教代表的印度文明思想了。

但同时道家宇宙论以「道」作为世界的本源,不需要人格化的神,这与希伯来文明的宇宙论又有着显著的不同。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道家是「儒家之影子」的存在了。

儒家是正面的基本价值,而道家作为基于儒家而全盘否定儒家的存在,二者共生,有儒家就一定有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在中华文明的演变中,道家作为否定儒家的存在,对儒家理论的提升、融合外来文明,例如印度佛教,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东汉末期由于汉代儒学发展的停滞,无法适应现实社会,于是全盘否定儒学的道家价值成为了新的道德追求。

但我们也仍要明确的是,儒家奠定了这个思想框架之后,后来人对其进行批判、反对,甚至全盘否定的思想,也都属于中华文明的思想的一部分。

(本章节完,敬请期待下一节)

By HW君 @ 2019-04-06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