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民族复兴

 文 | HW君 


1. 资本主义

最近因为新冠疫情HW君宅在家里没事做,机缘巧合看了温铁军的两个讲座。

一个是2019年11月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的《乡土中国的七十年变迁》,另一个是2020年2月17日在今日头条APP上直播的《疫情影响下的全球化危机》。

总的来说颇有收获。

温铁军的观点通俗易懂,HW君这里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其总结为下面这几点:

①. 工业化是一个资本不断密增的过程。

②. 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资本不能持续密增,则会发生经济危机。

③. 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转嫁。

④. 中国是一个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由国家主导工业化。

⑤. 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遭遇过多次危机。

⑥. 每次出现危机,中国都向广阔的农村转嫁危机。

 

其中论点①②很好理解,我们想象一个运作良好的工厂,它会不断地生产产品,卖出产品,获得利润,扩大生产……形成源源不断的资金流。

一旦它的资金流中断,工厂这个体系就会崩溃,面临破产倒闭。

而现代民族国家可以看做是一个放大版的超大型工厂,有着相同的运作逻辑。

 

论点也很容易理解,例如一个国家遭遇经济危机,它无法处理国内矛盾时,可以通过对外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的危机。

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便都是从经济危机开始。

 

论点就非常难得,堪称神来之笔,是整个理论体系的关键。

我们从中学第一次上政治课开始,老师就会告诉我们「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如果从官方的正统思想体系来看,那么温铁军的观点完全是异端邪说,动摇国本,是天大的政治不正确,要被批倒批臭的。

但论点却构成了整个理论体系里最关键的一个思维翻转,只有接受了这一点,毁三观才能竖新生,接着整合论点,中国建国几十年来的诸多风风雨雨才能够被梳理清楚。

我们在《历史 | 领袖就是用来背锅的》一文中就有提到过,如果不翻转这个思维,在解读建国以来的共和国历史时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别扭。

 

2. 去依附

在梳理清楚之后,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其他理论,例如「依附」和「去依附」。

 

一国依赖某一资本的行为被称为「依附」。

所谓「依附」,简单来讲就是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需要资本大量且持续地投入。

而获取资本的途径有很多,突然在地下挖到石油是一种,节衣缩食压榨自身也是一种。

而最常见的一种是取得现有资本集团的投资。

 

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桶金,也就是所谓的「资本原始积累」,是非常残酷且漫长的,包含了对外殖民和黑奴贸易等血腥的历史。

但是,当资本主义第一次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后来者可以不必重新独立发明轮子,更加快速直接的方法是取得已有资本的投资。

或者通俗来讲,就是A不必从零开始慢慢进行原始资本积累,A可以给资本家B当小弟,从而快速地获取早期资本。

 

这个过程我们就称为「依附」。

中国二十世纪50年代的「全盘苏化」和21世纪初期的「加入WTO」都是一种依附,前者依附苏联资本,后者依附欧美资本。

 

投资人并不会平白无故地投资你,给你资金的同时也会有许多附加条件,像冷战时期美国武装了日本,日本便要付出代价,至今是美国的傀儡国。

在依附关系中,一旦你不答应金主开出的条件,金主便可能停止投资,撤走资本。

而我们在开头的观点说了,在工业化过程中撤走资本,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去依附」则是反过来的过程,可能是金主停止资本注入,一国被动去依附,也可以是一国为追求「主权独立」而主动去依附。

中国1949年建国时的「另起炉灶」和60年代的「中苏交恶」就都是去依附的例子。

中国的现当代史,就是一个不断「依附」和「去依附」的过程。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经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分工合作之中,也成长为可以和美国相提并论的庞大经济体。

中美资本已经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此时美国发起了以贸易战,中国被迫应战。

中美贸易战的结果便是中美经济逐渐脱钩,这一过程可以看做是美国和中国之间互相在对彼此进行「去依附」。

 

 

3. 什么是资本

我们再来看论点的表述:

②. 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资本不能持续密增,则会发生经济危机。

 

这里便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工业化过程中资本不能持续密增,就会引发经济危机。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先回答一个更加底层的问题:

什么是资本?

 

我们提到资本的时候,很多人第一反应「资本=钱」。

那么,钱是什么?

很多人天天挣钱花钱,却并不清楚钱是什么。

 

3.1 相信的力量

我们在《经济 | 比特币和区块链,人造黄金与民主的神话》中曾提到过现代的「信用货币体系」。

 

这里再简要地总结一下。

所谓的信用货币体系,是指「货币」是「信用」派生出来的。

更直接点讲,就是钱是通过贷款产生。

银行根据贷款人的信用,凭空印出一沓钞票给贷款人。

 

信用」中的信,就是「相信」的意思。

你相信什么,什么就是有用的,化腐朽为神奇。

信的人越多,威力就越大。

 

人民币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如果你把它放在显微镜下,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就只能得到它不过是一张纸的结论。

但是,因为你相信这张纸可以换回你要的东西,你也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和劳动去换回一张这样的纸。

并且,你也相信其他人也会和你一样相信这张纸。

于是,人民币就从一张普通的纸变得有价值起来了。

 

当然,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的人们并不相信人民币,但他们会更加相信美元。

于是这个世界上,美元有着比人民币更强大的威力。

这样的一种局面就称为「美元霸权」。

 

同样的道理,在比特币区块链上也是适用。

许多人说区块链是一种共识系统,这句话当然没错。

不过还要加上著名的后半句「傻逼的共识也是共识」。

 

3.2 次贷危机

如果我们将资本视为人们相信什么,所谓的资本市场,就是一个大型的信任系统。

那么经济危机就是人们的信任崩塌,不再相信什么。

 

这里我们以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例。

所谓的「次贷」就是「次级贷款」。

美国的抵押贷款市场按照借款人的信用条件,分为优惠级(Prime)和次级(Subprime)

也就是说,信用高的人可以申请到优惠贷款,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申请到利息昂贵的次级贷款。

 

这个也好理解,银行把钱借给信用低的人有收不回钱的风险,为了覆盖这个一部分风险,所以借给这部分人时利息会比较高。

总之,银行借钱给信用高的人,薄利多销;

借钱给信用低的人,高风险高回报。

 

次级贷款」的逻辑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符合正常的商业运作规律。

借钱给信用不好的人没有问题,部分钱拿不回来坏账了也没事,只要最后挣的部分能够覆盖掉亏损的部分就行,这就是银行借钱给信用低的人的逻辑。

 

当然,美国的金融业非常发达,次级贷款只是其中的一环。

银行在借钱给这些信用低的人,假设借了100万,年利率是10%,这时候银行手里就多了一张100万的欠条。

现在银行把这张欠条拿在手里,一年后如果借款人没有违约的话可以收回110万,净赚10万的利息。

 

但在某些情况下,银行不想等那么久。

于是银行把这10%年利率的100万欠条打包进一个基金里,拿到公开市场上去拍卖,我们假设最后有一家保险公司花105万元买下了这笔基金。

那么对于银行来说,「1年后的有风险110万」变成了「马上到手稳赚不赔的105万」,虽然盈利从10%降到了5%,但风险也外包给了保险公司。

更重要的是,银行到手的这105万元又可以立马重新贷款给其他人,大大加速了银行资金的周转。

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手上的这105万元一年后可以拿到110万元,还有4.7%的利润。

保险公司转手将基金拆成很多份,以更低的利息卖给个人。

 

这种将贷款欠条直接拿到市场上交易的运作模式,就叫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中文名称为「抵押贷款证券化

 

3.3 信心的膨胀

MBS的运作模式也是没有问题的,加速了银行资金的周转,也细化了金融领域的专业分工。

MBS+次级贷款」的模式其实也没有问题,在美国的大多数时间里都运作良好。

 

但MBS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金融行业,就是「违约率」。

不能算清楚这张欠条的违约率,就没有办法给这张欠条定价。

而美国华尔街最后的做法是,用一个人的征信积分来计算违约率。

就有点像支付宝的芝麻信用积分,如果芝麻积分高,系统就认为你借钱的违约率低。

 

这样算出来的违约率是近似的,虽然可以作为参考,但绝对不是完全相符的。

因为一个人的违约和提前还款,都是非常随机的,绝非金融业可以完全精算到的。

华尔街的金融家对此也只能「估算」,而估算的结果取决于金融家对借款人的「信心」。

金融家乐观,对借款人有信心,那么估算出来的违约率就偏低;

金融家悲观,对借款人没有信心,那么估算出来的违约率就偏高。

 

而这些次级贷款打包出来的MBS(也就是所谓信用低的人的欠条),在市场上被不断拆分重组包装整合,最后变得面目全非。

那些精算出来的违约率只要有一点偏差,在被多次放大放大再放大之后,就会和一开始的出发点相去甚远。

 

在美国华尔街顺风顺水许多年之后,金融从业人员们的信心日益膨胀,放松警惕,完全忘了「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的训诫。

 

到2007年的时候,AIG(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美国国际集团,全球市值最大的保险公司)承保的那些AAA级债券,波动幅度变得非常大,部分出现了违约,也就是贷款人还不上房贷。

这些AIG只收取了0.3%的保险费的优质AAA级债券,如果并非真的是优质的AAA级,那么AIG应该要收3%的保险费甚至更多,才能保证盈利。

但是在已经签订的保险合同期内,AIG又不能单方面提高保险费。

当事情越发不对劲之后,华尔街的金融分析师们计算了一下,AIG差不多要亏损100多亿美元。

从数学上说,AIG只是犯了一个小错误,仅仅是对违约率的估算错误,但是因为他承保的单子太大,二万亿美元的细微波动,导致了100亿美元的亏损。

 

但这就是诡异的地方,美国2008年闹得风风雨雨的「次贷危机」,其实好像并没有那么严重,最初也就亏不到200亿美元。

不久前,也就是2020年2月17日,美国亚马逊公司CEO贝佐斯宣布拿出100亿美元成立「贝佐斯地球基金会」,对抗气候变化。

在2008年,比尔·盖茨的身价580亿美元,沃伦·巴菲特身价620亿美元,如果当时他们两个一起凑个200亿美元,帮这些还不上次级贷款的家庭把钱还上,那么美国就不会有这次金融危机了。

 

放在中国的话更好处理。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受到波及。

到1999年,银行资产进一步恶化,出现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迫使中国政府启动了「国有银行改革」。

当时四大国有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手上的不良贷款有1.4万亿人民币,这数目可比AIG的严重得多了。

 

3.4 做空与踩踏

我们上面说到「次贷危机」的窟窿其实没有多大,但是为何最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原因是「做空」和「踩踏」。

 

3.4.1 空头

做空」并不是今天我们要讲的重点,所以这里简单地提一下。

我们可以把次贷危机的原因视为AIG公司的金融家犯了一个错误,错误估算了违约率,造成了100亿美元的亏损。

那么AIG就必须还上这100亿美元亏损,AIG当时的市值接近2000亿美元,拿出100亿美元来还债问题不大吧。

 

问题就大了,全华尔街的人都知道你AIG亏损了,一定要卖资产来赔偿。

那么,AIG想卖什么,什么就跌;

AIG想买什么,什么就涨。

因为AIG一定要这么做,所以空头们像鲨鱼一样,群起而分食之。

 

并且因为美国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产品是复杂交织在一起的,AIG公司手上有其他公司的资产,其他公司手上也握有AIG公司的资产。

这样原本总和是200亿美元的亏损,在实际中可能变成了+9800亿和-10000亿。

也就是说在次贷危机中,有一群人总共亏损了10000亿,但还有一群金融家,总共赚了9800亿。

我们知道亏钱的有AIG公司、雷曼兄弟、美林证券等。

而赚了钱的那些空头,例如高盛集团、桥水基金等,他们是不会站出来说话的。

 

3.4.2 信心的崩溃

我们前面讲了,资本市场是一个大型的信任系统。

 

资本的收益率挂钩生产者的生产效率,大家普遍乐观时,对未来有好的预期,那么资本收益率就高,资本便快速膨胀。

而当大家转变为悲观时,对未来预期变差,那么资本收益率就低甚至变为负值,资本便快速收缩。

 

一个市场上,人们的信心由极度乐观快速转变为极度悲观时,便会出现所谓的「泡沫破裂」,天量资金一夜蒸发。

我们常常在股灾中听到消息,股市一天跌去了多少多少市值,这里其实就是人们信心的崩溃,不再相信手里的股票明天会更值钱。

 

在次贷危机中,AIG公司过度乐观,错估了收益导致亏损。

因为AIG必须卖资产才能填补亏损,于是造成了一连串资产价格下跌,与AIG有关联的公司也受到波及,引发市场恐慌。

市场上的人们突然意识到自己之前对于明天的估计是不是也过度乐观了,于是开始抢跑收缩资金,不再相信明天会更好。

在这种情况下就引发了金融的踩踏。

 

就像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样,本来超市里是不缺卫生纸的。

当谣言四起,有一两个人对明天能不能买到卫生纸不再抱有信心,于是他们到超市里买下了一堆卫生纸。

因为他们的超额抢购,再加上多一两个人跟风,那么原来不会缺货的卫生纸,就真的买不到了。

于是,预言就自我实现了。

 

 

4. 生产的过剩

我们在跑题了这么久之后,再来看论点

①. 工业化是一个资本不断密增的过程。

②. 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资本不能持续密增,则会发生经济危机。

 

工业化也是一个人们信心不断增加的过程。

人们对明天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努力干活,并且得到的回报越来越高,也就是赚的钱越来越多。

这样的一个经济周期不断循环,生产的工业物质不断增长,信心不断增长,经济也就不断增长。

生产的产品卖得出去,钱赚的回来,工人工资提高了,工厂改进了生产,技术得到升级,产品更加有竞争力,日子一天天变得更好

而一旦这个资本链条中断了,例如生产的货物卖不出去了,这个正向循环就会被打破,危机就产生了。

 

但是如果这个链条没有被打破,是否就生产体系就可以从此无限制繁荣下去?

当然是不可能的了。

 

细胞无法无限制变大,人类无法无限制成长,公司无法永远扩张。

当你生产出的产品,卖给了全世界所有人的时候,你的扩张就到了尽头。

然后你就迎来了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剩。

其实简单来讲就是市场已经饱和,生产过剩,资本也过剩。

我们开头讲的生产周期里,正向循环无法再继续下去了。

 

现在中国在进行所谓的「供给侧改革」。

具体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实际上这就是马克思一直批判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但由于我国是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过剩」问题,所以这个过剩叫做「产能过剩」。

但其实它们是同一回事,原因是论点

 

5. 复兴的三驾马车

所有的资本实体在经济周期的最后都不得不面对全面过剩的困境。

但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怎么可以在半山腰就停滞了呢。

为此,共产党给出的方案有三个。

 

5.1 找到新周期

旧的生产模式行不通了,那么找到新的生产模式就行了。

 

上世纪末美国拿到了IT技术的新经济周期,一举拉开和其他国家的差距。

二十一世纪头20年,中国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周期,培养出了可以和美国并驾齐驱的互联网市场,远远甩开欧盟和日本。

 

那么接下来的新经济周期会是什么呢?

是5G吗?还是人工智能?

所以中国要推「中国制造2025」战略,便是在赌下一个新经济的周期。

为什么美国会这么着急想要围堵华为,就是害怕下一个经济周期会被中国抢占先机。

 

5.2 一带一路

我们上面讲到,一国依赖某一资本的行为被称为「依附」。

 

当国内全面过剩时,资本也是过剩的了。

所谓的「一带一路」战略,便是中国将过剩了的资本对外输出,中国去当其它未工业化国家地区的「金主」,给它们投资。

令其它国家地区的经济对中国形成「依附」。

 

这个自然是不顺利的,一经提出就遭受到了西方世界的围堵。

5.3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应对经济周期下行的压舱石,便「生态文明建设」。

开头论点的背景便是,中国有着广阔多样性的农村天地。

而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我们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句运动式口号。

这句口号藉由垄断暴力的政府的强制宣传,成为了刻在人民脑海中的模因。

这个模因便会形成一套良性的社会秩序,最终成为整个社会积蓄资本的载体。

 

我们以前曾提到过,日本是怎样变得像现在这样讲卫生的。

日本人并不是一生来就如此有洁癖的。

相反,一直到60年代,日本人国民素质非常低下,经常乱扔垃圾,环境也极其脏乱差。​

1970年出版的《丑陋的日本人》将日本人的丑态推上了风口浪尖,这本书后来启发了柏杨,柏杨才写了那本《丑陋的中国人》。

 

我们现在看到的干净得有点洁癖的日本,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日本政府主导的一系列国民素质教育所改造过的。

为此日本政府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国民素质教育运动。

在这个过程里,「讲卫生」这个口号藉由垄断暴力的日本政府对国民进行强制性教育,形成了日本民众脑海中的「讲卫生」的模因,然后由日本民众实践,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日本环境。

而这一干净整洁的日本环境,就成了积蓄资本的载体。

环境干净整洁,于是日本国民的身体更加健康,隐形财富就增加了。

环境干净整洁,于是日本成为了国际旅游的热门地区,真实的收入也增加了。

 

像这次的新冠肺炎事件,有许多模因迅速在中国民众的脑海中被推广,「戴口罩」就是其中之一。

戴口罩」这一行为被更多中国人接受和重视,被更多人「相信」,形成共识,这一共识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于是围绕着「戴口罩」这一模因会演化出一套秩序,资本融入这套生产秩序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口罩产业。

如果以后​中国人由于常戴口罩,注重健康防护,身体健康得到更好的保障,那么社会的隐形财富就增加了。

人们身体更健康之后,生活工作的效率更高了,于是真实财富也提高了,沉淀于此的资本又得到了增值。

于是反过来,又强化了「戴口罩」这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共识,完成模因传播的闭环。

 

(本章节完)

By HW君 @ 2020-02-22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