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 | #16 佛教进入中国的三个阶段

印度佛教进入中国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格义」「学习」和「重构」。
「格义」指早期中国人用本土的儒家、道家思想来类比解释佛学的含义。
「学习」主要指中期的一系列印度佛经翻译运动,侧重于弄清楚印度佛经原典的真正含义。
「重构」指后期中国式佛教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建立了一套与印度佛学截然不同的心性论佛学体系。

继续阅读 →

华夏 | #3 世界文明的四种形态

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
基于这个终极价值问题所形成的两种回答倾向,可以对世界文明分为四类。
包括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
其对应的模因核为救赎、解脱、理性和道德。

继续阅读 →

华夏 | #2 在孔子之后

春秋战国的征伐战乱,也导致了思想的大碰撞,催生了百家争鸣的璀璨局面。
但这其中格外耀眼的、统领后来几千年中华思想基调的仅有孔子所代表的儒家。
在孔子之前,中国文化尚未定型。
直到孔子之后,中华文化便形成了「道德」的模因核,使中华文明成为了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一种类型。

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