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 | #18 宋明理学导论

 文 | HW君 


1. 文明的冲击与融合

隋唐时期,儒家思想家的思想混杂,著作中大量使用佛教术语。

唐太宗指定儒学为官学,但当时的思想文化格局仍然是「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作为中华文明正统的儒学并未完全消化来自印度文明的佛教。

唐朝建国以来,历代君主都对佛教以极高礼遇,佛教的势力快速扩张,以至于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会昌二年,唐武宗在道士的劝说下,推行了一系列灭佛政策,打击佛教势力。

而唐武宗逝世后,笃信佛教的唐宣宗即位,又废止了唐武宗的灭佛政策,佛教势力又重新抬头。

我们今日看中国式佛教,会将佛教视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但其实这是儒家经过相当长时间完全消化了佛教思想的结果。

事实上,历史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其实可以看成是来自于「印度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一次冲击。

对于当时中华文明的儒生来说,其意义不亚于今日的「西方现代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冲击。

而历史上虽然也有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多次入主中原,但其并未像佛教那样在思想文化上深刻地影响中华文明。

当然有冲击就有融合,印度文明的佛教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文明社会的许多面貌,佛教文化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就好像今日的西方现代文明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也是深刻地改变了如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工业化成为了现代中华文明的立国之本。

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华文明就已经诞生了以儒家道德为价值追求的家国同构大一统帝国,这种由儒家政治文化赋予正当性的社会结构已经相当稳固。

从东汉末年到隋唐,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巨大,但并未改变中华文明思想的基本框架。

而东南亚的泰国、柬埔寨等国家,未能像中华文明那样得以保持思想文化的独立性,佛教成了这些国家的主要信仰。

只有站在文明的冲击与融合的高度上,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视为来自于印度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意识形态输出,才能真正了解宋明理学的真正历史意义。

 

2. 宋明理学导论

宋明理学,也就是从宋朝(北宋和南宋)到明朝的儒学。

宋明理学的核心观念是「」,并且以「」为核心构建出不同于唐代以前的儒学新体系。

在这个以理为中心的新儒学体系中,以程颐、朱熹主张的「性即理」的程朱理学,有时会直接简称为「理学」。

以陆象山、王阳明主张的「心即理」的陆王心学,则简称为「心学」。

今天我们读宋明理学,朱熹讲的天理,王阳明讲的良知,字面意思好像很容易看懂,但其实不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里,就无法理解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理学的形成,经历隋唐、五代十国一直到两宋的漫长过程。

从东汉以后,没有人再相信宇宙论儒学,皇帝的合法性也无法再来自于宇宙论儒学。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后,隋唐建立大一统帝国,儒家虽然是官方意识形态,但儒学自身理论上的缺陷使得王权的合法性缺乏思想支持,大一统帝国并不稳固。

同时道教和佛教势力日益强大,儒、释、道三足鼎立局面成型,作为社会组织的儒生阶层,也有很多用佛教作为个人的修行方式。

只有到了宋代,在中华文明「常识合理」思想传统支配下的儒家消化了道家和佛教,建立起与佛教、道教相抗衡的理学体系,中华文明才算真正承接住了来自于印度文明的意识形态输出。

(本章节完,敬请期待下一节)

By HW君 @ 2019-05-13

guest
0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