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K线之中存在交易的圣杯吗

 文 | HW君 


1. 入场:买进第一手股票

记得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HW君就去了我们当地的一个证券营业厅开股票账户。

那时候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有各种APP一键开户,所以需要自己线下跑一趟。

不过当时这种线下的证券营业厅就已经非常冷清了,大堂里几乎没有人,大家都在网上买卖股票,要么用手机,要么用电脑。

经理看我一个小毛孩,问我为什么开户,我说我想学习一下。

那时HW君其实什么都不懂,周围也没有人在炒股,但当时流行刷知乎,我在知乎上被推荐了一本《富爸爸穷爸爸》,年幼的我读完之后大受震撼,觉得自己需要学一点投资理财的技能,于是就有了开户的事情。

 

开户很容易,一个下午就搞定了,当天晚上我就下载了电脑端的软件和手机端的APP,很快熟悉了各种软件的操作方法。

第二天开盘后,本着「先进了门再慢慢学」的心态,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股票,一手100股「中国银行」。

为什么是「中国银行」呢?因为当时我还是一个刚高考完的学生,身上并没有多少钱,而「中国银行」的股价足够便宜,并且我自己用的银行卡就是中行的。

买完当天就涨了,因为恰好是牛市,几天之内还赚了不少,不过再之后就是有涨有跌,也都是些很普通的经历。

而在这个阶段我仍然不认为自己进了门,虽然我知道怎么操作软件,下单买进卖出,运气好的时候还能赚钱。

但是面对着行情软件上红红绿绿的指标和图案,我是一问三不知的,这种情况下谈自己赚钱还是亏钱,都没有任何的踏实感。

 

那时候HW君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至少要能大概看得懂这些红红绿绿的图案和技术指标是什么意思。

最理想的情况,是能够理解知乎和雪球论坛里的网友在做股评时,说的那些术语和黑话指的是什么。

于是我又上知乎和雪球找解决方案,被推荐了一套经典的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股市操练大全》。

这套书从1999年出版至今一版再版,是许多小白入门的第一套教材(也是严重误导了很多人的一套书)

《股市操练大全》11册,没必要读

这套书最大的贡献,应该是启蒙并普及了一大票股市黑话。

不过当时HW君只读了3册之后就顶不住了,因为书的内容又乏味又冗长,我觉得自己能读3册已经是天赋异禀了。

所以后来HW君更多地是去刷网友的股评,反正都是学术语黑话,网络上的版本还更新更全一点。

就这样,我终于知道网友们说的那些名词是什么意思了:

吊颈线、十字星、头肩底、上升楔形、V型反转、向上跳空、岛型反转……

建仓、持仓、主力、庄家、抄底、逃顶、量价时空、落袋为安……

 

这样一轮经历下来之后,我算是初步完成了我的第一个目的。

能够看懂这些K线表达的意思是什么,那些红红绿绿的图案和指标是在说明什么,网友的股评大致上是在讲什么。

而这只是一切的开始。

 

 

2. 进阶:寻找交易的圣杯

大部分人肯定不是为了看K线而去看K线的。

HW君捏着鼻子看完的那3本《股市操练大全》,也不是吃饱了撑着找虐。

这个金融市场中,所有人的目的其实都很一致,想要通过看懂K线图,预测未来的价格,然后从中获利赚钱。

有一个非常形象的黑话可以用来描述这种行为,它叫「寻找交易的圣杯」。

交易的圣杯」大概可以理解为:让你持续稳定盈利的交易方法

它可以被拆成两部分,如何买入,如何卖出。

 

最简单的版本,便是《股市操练大全》里讲的许多「诀窍」,例如:

高位出现吊颈线,就要卖出。

在下降趋势中出现十字星,就要买入。

在信息不流通的年代,这种「诀窍」还是有很多人相信的,特别是那种大家在线下营业厅交易的年代。

在那些年代,证券营业厅里的大爷大妈们,会拿小本本把这些「诀窍」小心翼翼地记下来,每天睡觉前复习几遍。

但是在股票行情软件普及的今天,我们只要花点时间稍微用过往的走势套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诀窍」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不准的。

 

这种心路历程的转变,其实外国人早已经走过一遍了。

1602年,荷兰成立了世界的第一个股票交易所,那时候华夏还是明朝的万历三十年。

因此「寻找交易的圣杯」的游戏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了,在这条路上人们当然不满足于那些简陋的「诀窍」,于是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指标。

 

2021-08-20上证指数日K线图,右边的指标你能认识几个?

现如今的交易软件都做得很全面,可以很方便地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指标,像上面的那张上证指数日K图的右侧,就有各种指标供你参考。

例如:成交量、成交额、MACD、BOLL、KDJ、RSI、MA、EMA、SAR、DMI、CCI、WR、OBV…

每多了解一种指标,你就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遥想着当年发明这一指标的交易者如何叱咤风云,把股市当作自己的提款机。

 

但学习这些指标是有时间成本的,每一套指标背后对应着一套逻辑模式,并且同一个指标在不同人手里还会有不同的操作方法。

在花费大量精力啃下这些技术指标之后,你开始把这些晦涩的理论用于实践。

一开始也许你是可以盈利的,事实上当你是愣头青的时候,你反而总是可以很容易赚钱。

但当你想要追求稳定的获利,追求「交易的圣杯」的时候,就会发现事情总会出现不顺利的例外状况,让你失手。

例如,MACD金叉不一定涨,死叉不一定跌;

遇到BOLL支撑线不一定是买点,遇到阻力线不一定是卖点;

当失误的次数多了,有一瞬间你会怀疑,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技术指标,是不是其实和《股市操练大全》里的那些「诀窍」相比并没有什么区别。

 

在风云莫测的市场之中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起起落落之后,一些人会选择继续碰运气,而一些人会开始反思问题出在哪里。

这种反思可能会得出类似下列三种不同的结论:

结论(1):我使用指标的方式有问题,学习一下高手是怎么用的。

结论(2):这个技术指标不够精准,让我换一个更加准确的指标。

结论(3):指标本身可能没有问题,是交易时的心态影响了结果。

 

大部分人一开始的反思结果可能是结论(1)

我使用指标的方式有问题,学习一下高手是怎么用的。

于是你上知乎雪球……各种股社区,去学习高手们是怎么画线和解读指标的,你想知道为什么其他人可以一直赚钱,而你就不能。

这个过程会耗费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直到你发现其实高手们并不会把他们的「交易的圣杯」轻易拱手告诉你,你听他们的发言简直像是在听禅师说禅,云里雾里,甚至你会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是否有问题。

又或者你最终认定这些高手们也根本就没有「交易的圣杯」,他们纯粹只是运气好,毕竟中国股民有1.6亿人,出那么几百上千个股神都很正常。

 

而如果你反思的结果是结论(2)

这个技术指标不够精准,让我换一个更加准确的指标。

于是你开始在浩如烟海的技术指标之中,进行一点一点的淘金。

有时候面对相同的K线图,有些指标显示出了买点,但有些指标却在提示风险,那么此时你要相信哪一个?哪一个才是正确的?还是说兼听则明?

可能单个指标是有缺陷的,因此你觉得应该构建自己的交易体系,用多个指标取长补短,反复验证,认真复盘,这样才能拿到「交易的圣杯」。

这个过程是会让人上瘾的,很快游戏也不打了,剧也不刷了,上课/上班只顾着看行情,所有心思全都扑在K线图上。

没有什么比K线图的跌宕起伏更能吸引人的了。

 

你就跟着魔了一样,在经历了无数次醍醐灌顶,又经历了无数次希望破灭之后,你仍然不能找到一种稳定的盈利方式。

而市面上叫得出名的交易体系,不管它听上去像不像是在胡扯,你基本上都了解一遍了:

量价时空、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斐波那契数列、江恩理论、缠中说禅……

你甚至升级了多联屏的电脑,发誓不研究出K线图中的奥秘誓不罢休。

图片来源网络,股民的常规操作

但在这个金融市场上,努力并不一定能换来收获。

有一天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在掌握了这么多技术分析指标之后,你的盈利能力甚至还不如身边刚刚入行的小白愣头青。

愣头青的交易方法很简单,买入持有,等待升值,卖出获利,没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画线和指标,但却非常管用。

关键他们还不会像自己这样搞得身心疲惫。

 

那么到底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

在进一步反思之后,你可能走到了结论(3)

指标本身可能没有问题,是交易时的心态影响了结果。

 

 

3. 反思:战胜人性的弱点

很多人会走到这一步。

网络上的交易者在谈论交易时,常常会分享自己的一些经历。

其中有一类可以总结为,自己的策略是没有大问题的,但是因为管不住自己的手瞎操作,做出了违反策略的操作,最后造成了亏损。

明明策略显示要卖了,但人性的贪婪让自己违背了策略,没有及时止盈卖出。

明明策略显示后市看好,但刚跌了几个点自己就产生了恐惧,不敢继续持有而是清仓止损,结果就卖飞了,清仓之后连连涨停。

 

贪婪恐惧,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很多交易者都会谈论这种「人性」,甚至于有了「交易的本质是人性」这种越来越玄乎的说法。

有一本曾经畅销的书叫《海龟交易法则》,里面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不是交易体系不行,是你的心态不行,要学会像机器一样冷酷无情地操作,战胜了人性就能战胜市场。

 

战胜人性的弱点,这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但实际行动的时候,就会发现这有多么困难,HW君连每天早睡早起锻炼身体都做不到,谈何战胜人性。

当你手上的股票已经连涨3个板了,现在卖出的话就是净赚的,你会落袋为安保住利润,还是按照策略坚定持有?

当你手上的股票已经连跌3个板了,没有任何反弹的迹象,但是策略要你继续拿着,你要继续持有还是及时止损?

这些种种的可能性,让你在夜里辗转难眠,你闭上眼睛就在想第二天开盘后要怎么操作,这样操作会不会后悔。

 

人性的贪婪和恐惧在投机这件事情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于是你去观察网友们的交易心得,就会发现有许多人是在谈论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让自己在交易中变得更加自制自律。

刷着刷着你又会觉得很搞笑,一个好端端的人怎么突然就去信了佛,或者读《易经》,灵修冥想,开始说禅,每天一边听《般若心经》一边看盘……

也不是说没有好处,有的人因此养成了健身跑步的习惯,应该也算是一种额外的收获。

 

但那种收获是在交易之外的,它并不能反映在你的盈利上。

我们说过,在这个金融市场上,努力并不一定能换来收获。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还是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不是还不够努力,不够自律。

而同样在被人性的贪婪和恐惧摧残了许久之后,有一部分人则开始思考,能不能用计算机来规避人性,做到百分之百严格遵守交易策略。

这样才能最终战胜人性,拿到圣杯。

 

 

4. 转向:无情的量化交易

在《海龟交易法则》的那个年代,IT技术并不是那么普及。

但在今天这个程序员遍地走的时代,想要让计算机来代替人进行量化交易,是非常容易方便的。

应该说,现在市面上的绝大多数金融交易,都是计算机自动完成的。

 

HW君自己其实并没有做过量化交易,但是因为大学的专业是理工科的,学过一点编程,因此其中的逻辑还是能大概看得懂。

于是有一段时间,HW君经常泡在知乎和雪球上,围观众多量化交易的大牛,看他们分享在追求「圣杯」路上的心路历程。

在这个市场上,有太多拥有才华的人在没日没夜地架构、编程、测试、回顾、分析……不断地优化整个量化交易的策略和程序。

如此循环往复,不知疲倦,前赴后继,企图借助计算机来寻找到「交易的圣杯」。

 

计算机的确是非常高效的,我们可以很轻松地一次性验证成千上万的技术指标,这在信息时代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在使用计算机之前,光一个MACD或BOLL的策略,你就可能要花上许久才能验证它的可靠性。

但现在,你只需把数据放进设定好的程序里,用一台高性能的计算机跑上一个晚上,所有结果就会生成一张详尽的表格呈现在你眼前。

若想要换个技术指标,也只需要修改几处代码就行,而不必从头开始设计。

 

而更加关键的是,这样使用计算机执行的「量化交易」可以完全规避「人性的弱点」。

因为计算机是冷酷无情的,不会有恐惧和贪婪的,它只会严格执行已经设定好的策略规则。

它会百分之百地按照交易策略进行操作,甚至不用休息睡觉,你只需要不断地喂给它足够的电量和数据就行。

它就是《海龟交易法则》里想要培养的那种「完美的交易员」。

 

在过去,一个技术指标有很多人都在用,有的人觉得百试百灵,而有的人觉得经常失效,我们常常会认为这是人的问题。

同样的一个指标,高手用得很顺手,而我就用不好,那一定是我对于指标的理解和操作出了问题。

而在运用冷酷无情的计算机进行量化交易之后,我们就能规避掉了「人性」这个变量,此时各种技术指标的有效性就变得明朗了起来。

过去那些耳熟能详的技术指标就可以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被重新检验:

例如,MACD能勉强超过50% 的胜率,但如果考虑上交易的成本,要盈利就只是在碰运气。

RSI的表现是非常不稳定的,但总体的胜率也能达到50%。

而KDJ的表现几乎是不可用的。

胜率超过50%的技术分析策略其实有很多,但是其频次和分布是非常不均匀的,也就是曲线非常不平滑,胜率并不稳定,夏普比率(Sharpe Ratio)非常低,实战中我们并不能承受这样的风险。

这样的结果便是不可用的。

 

但这种困难并没有阻挡人们追求「圣杯」的念头。

一群精通金融/数学/统计/编程大牛们聚集在一起,通过分析大量的统计结果,并进行有序的规划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在历史回测上近乎完美的技术分析交易体系。

它的曲线平滑,收益率极高,所有的指标都非常完美,在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下可以达到非常符合预期的年化收益。

它由冷酷无情的计算机系统所操纵,没有人性的弱点,严格执行既有的策略,是个完美的交易员,常人并不是它的对手。

也许这就是「圣杯」了。

 

在反复进行历史数据回测成功之后,这个系统开始上线运行。

而运行的结果和大牛们的预期一样神勇,没有偏见,赤裸裸的公式数据,它的收益率和预期的完全一致。

简直是把技术分析做绝了,痛苦煎熬的日子到头了,「圣杯」终于被捧在手中。

然而,这个系统有效运行了小半年,就开始出现了一些回撤。

当然一开始大牛们对回撤是有心理预期的,不久之后系统果然就又恢复了盈利。

一切似乎又回到正常状态之中。

 

然而后来,系统一次又一次不明原因偏离预期,这无不让人的信心产生动摇。

问题出在哪里?还有哪里是做的不够好的吗?

这个由一群精通金融/数学/统计/编程的天才们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杰作,难道是错误的吗?

或许这是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的局限性?

要不要换一下技术路线,改成更高大上的支持向量机(SVM)

 

最后,在这群绝顶聪明的人之中,有一部分人开始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难道过去的价格之中,并不包含未来的价格走向?

 

 

5. 溯源:底层的哲学原理

大部分人可能永远都走不到这里。

 

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在金融市场的沉沉浮浮之中,日复一日地碰运气,享受随机涨跌带来的小小快感。

他们之中的有一部分人会使用一些技术指标,拥有自己的交易体系,但大部分时间里也都只是在碰运气。

那些对自己的交易体系足够自信的人,可能会开始尝试克服「人性的弱点」,与自己的贪婪和恐惧较劲。

还有一部分能够驾驭计算机的人,他们能用计算机程序来规避「人性的弱点」,但他们长期以来都处于「制定策略-设计程序-修改策略-修改程序」的循环之中,涨涨跌跌,一年又一年。

只有极少数人中的极少数,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会开始反思一些更底层的东西。

 

那些一直在努力克服「人性的弱点」的人,和那些用计算机一次又一次测试技术指标的人,他们的方向是对的吗?

就像证券营业厅里的大爷大妈一样,把《股市操练大全》里的「诀窍」记到小本本上,不停尝试,直到许多年过去。

技术分析和量化交易,会不会本质上和大爷大妈的行为是相同的?

只不过因为使用了IT技术所以看上去要高大上许多。

 

历史上人类犯过很多类似的错误。

人类一直追求发明永动机,直到热力学定律告诉我们它不可能。

人类一直追求实现炼金术,直到化学定理告诉我们它不可能。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永远无法找到「交易的圣杯」?

 

对于这一问题,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前人其实曾用不同的形式思索过。

例如,1740年的休谟,就提出了对「因果关系」普遍怀疑的「休谟问题」:

我们无法从经验中归纳出知识。

模因 | #4 惊险的一跃

1. 因果关系的不可靠

大卫·休谟(David Hume)早在18世纪就指出,我们无法从经验中归纳出知识。

例如人类看到观察到天鹅都是白色的,于是归纳总结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样的命题,这一命题在很长时间内都是「真理」,直到有一天人类踏上了澳洲大陆,看到了飞舞的黑色天鹅。

在休谟的那个年代,牛顿已经成为传奇,科学也已经崭露头角,但休谟却给了世人狠狠的一巴掌。

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经验的归纳,为事物之间构建因果关系,但这种归纳是不可靠的。

 

从休谟的怀疑论开始,哲学家们开始争论「因果关系」是否真实,「知识」是否存在。

而在哲学家们争吵了300年后,波普则认为继续讨论这一问题并没有多大意义:

模因 | #1 波普的三个世界

庄周梦蝶、印度教的摩耶、柏拉图的洞穴寓言、笛卡尔剧场、或者邪恶的缸中之脑,其实都是指向「波普第一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

休谟给出的回答是,我们永远无法证实这个第一世界的存在,即「不可知」,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是不是有一个科学家将你的大脑剥离下来,也永远不知道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而在距休谟300年后的波普则指出,争论第一世界是否存在是无聊的,在波普之后的哲学家也不再争论这个话题了。

 

自波普之后,人们搁置了「休谟问题」,而是转而用「​科学」武装自己,改造世界。

科学哲学」逐渐形成系统的理论:

逻辑 | 万能膏药与科学理论

波普的「证伪主义」,库恩的「范式理论」,托卡拉斯的「研究纲领」。

在这些科学哲学理论的指引之下,科学技术一次又一次地为人类攻城略地,展现神迹。

 

而尽管科学一直以来都是管用的,但是「休谟问题」却还是从来没有被正面回答过。

波普只是告诉我们无需理会它。

但它一直都在:

模因 | #4 惊险的一跃

1.1 科学鸡的故事

农场里有一群鸡,它们之中那些睿智的,有学识的鸡,被其他鸡们称为「科学鸡」。

科学鸡观察到,每天只要太阳升起之后,食槽里就会出现食物。

第一天是这样,第二天是这样,第三天也是这样……第N天过去了还是这样。

于是科学鸡们非常兴奋,得出了一条科学定律:「只要太阳升起,就会有食物出现」。

这条真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正确的,科学鸡们奔走相告,向鸡群们科普知识。

终于在有一天早上,太阳升起,食物没有出现,「真理」失效了,农夫将鸡群送去了屠宰场。

 

所有的归纳都是不可靠的,因为归纳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我们无法得到所有的样本。

你不能说你迄今为止见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就认为「黑天鹅」不存在。

而在金融市场中的「技术分析」,就是分析过去的历史的价格,然后归纳并预测未来的价格。

 

所以,如果像休谟说的那样,我们无法从经验中归纳出知识。

那么我们也必定无法从历史的价格中,用技术分析归纳出未来的价格,因为未来充满了不可预料的不确定性

正如你永远无法从2019年之前的K线价格走势之中,归纳出2020年的新冠黑天鹅一样。

所以「交易的圣杯」就和永动机一样,永远不可能达成。

 

 

6. 重构:自由意志的游戏

到这里我们发现,在「寻找交易的圣杯」的路上有一个巨大的障碍,叫做「休谟问题」。

我们可以把金融市场中的「休谟问题」简化描述为:

未来的价格具有不确定性

 

有很多交易员都大概听说过「休谟问题」,知道「归纳不可靠」。

但生活还要继续,交易还要进行,我们不可能因此就不用归纳了,因为归纳是我们为数不多可用的工具。

只要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我们就可以姑且认为天鹅都是白色,剩下的等黑天鹅出现了再说。

只要赶在黑天鹅出现之前,把钱都挣到手就行。

类似这样的态度,HW君曾总结为「贝叶斯立场」,也就是「持贝叶斯主义的立场」。

(见《逻辑 | 社会命题中的贝叶斯立场》)

 

诚然这个世界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我们仍然要在这种不确定性之中继续前行。

迄今为止,人类发展出了一套综合了「归纳」和「演绎」以及其它数理工具的非常可靠的系统,叫「科学」。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启了「科学」的时代。

科学非常管用,它为人类带来了两次工业革命,一次信息革命,塑造了全球化,并使人类登上月球,迈向火星。

这几百年来,科学所到之处摧枯拉朽,一次又一次向世人展现神迹。

 

每年都有无数来自世界名牌大学的金融/数学/统计/编程专业的人才,源源不断进入这个变化莫测的金融市场,成为交易员。

这些顶尖的交易员大多都受过非常良好的高等教育,他们都有着非常好的逻辑能力和科学素养。

他们都受过非常科学的训练,因此也相信科学。

 

科学的确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确定性,在一个又一个领域开疆扩土,攻城略地。

但是,哪怕是如此确定的科学,在面对这个诡谲多变的金融市场时,也变得施展不开。

1602年荷兰就成立了世界的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也就是说,股票交易游戏出现的时间,甚至还要早于科学。

但近400年过去了,科学并未能像征服其他领域一样征服金融市场,而只是给我们留下了一堆准确度堪忧的技术指标。

今天在金融市场之中,大部分人还是在重复着400年前人们就在做的事情:碰运气。

 

可是即便这样,也很少有人会怀疑科学的正确性,他们继续用科学这个无上神器来寻找「交易的圣杯」,因为科学在其他领域真的非常管用。

但科学便是世间无所不能至高无上的真理吗?

它是完美无缺的吗?

 

当然不是的。

在计算机的领域里,存在着图灵停机问题,它说明了:

总会存在计算机没有办法判定的问题。

在更底层的数理逻辑领域中,有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它的结论是:

每个数学系统都存在一些语句永远无法被证明。

这些产生悖论、无法解释的命题常常涉及自我指涉(自指)

而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的来源之一,也是某种不断发生的自我指涉

它就是人类自己的「自由意志」,人类忽视了自己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

 

我们可以把科学当作人类观测世界的一种工具/视角/系统,那么在科学的体系内总会存在一些无法解释/判定/证明的命题。

这个无法解释/判定/证明的命题之一就是「自由意志」。

当人类使用立足于自由意志科学来解释自由意志时,「自我指涉」发生,悖论就出现了。

其结果便是,人类可以使用科学的工具来理解世界,但科学本身并不能解释科学所立足的「自由意志」。

 

但现实中人们在使用「科学」工具时,并不会意识到这一个问题。

因为一直以来人们在使用科学时,潜意识里就默认把自由意志给排除掉了。

科学在严格排除自由意志的情况下,并不会产生悖论。

对于这一情况,人们更熟悉的是另一版本的表述:

科学理论不以人的自由意志为转移。

至少到目前为止,科学的边界是自由意志

 

所以我们回过头看,科学是排除「自由意志」概念的,它是一类「事实命题」的集合:

逻辑 | 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科学理论一定是排除自由意志的。

因为一旦自由意志介入,科学理论就无法产生稳定的结果。

例如科学家向一个盒子扔小球,钢铁小球没有反弹回来,塑料小球反弹回来,于是科学家推理盒子可能有磁力存在。

但如果此时假设盒子里有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他只是出于喜好留下了钢铁小球,扔回去塑料小球。

那么在下一次有球扔过来的时候,他可以选择留下塑料小球,扔回钢铁小球,于是之前得出的「规律」便失效了。

因此如果包含「自由意志」,科学研究就变得完全失去了意义。

科学理论从一开始就是排除了「自由意志」的,就如同科学理论一开始就是排除了「上帝」的概念一样。

 

在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为了封锁地球的科技发展,使用「智子」这一武器干扰地球的科学研究。

地球上物理学的最前沿研究领域,需要用到高能粒子加速器进行实验。

在「智子」的干扰下,地球物理学家们用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进行超高能撞击实验,却每一次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没有任何规律可言。

高能粒子实验完全无法重复,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物理规律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匀,也就意味这宇宙普适的物理规律不存在,因此整个物理学的基础也不存在了。

于是许多科学家的信念坍塌,最终自杀了。

而这其实就是三体人的「自由意志」介入影响地球的「科学」研究的结果。

 

那么,什么是「自由意志」呢?

人拥有「自由意志」,也就是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自由意志」是一个现有的科学理论没有办法解释的概念,但它却是人类社会里的善恶、道德、法律、责任、过错……等概念的基础:

注:截止至2021-08-22,上述引用文章的部分观点HW君已经不再持有,后续会对「自由意志」话题进行重新更正与梳理。

 

整个金融市场,由形形色色拥有「自由意志」的人构成,所有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自由意志」进行各式各样的交易行为。

你今天决定买进,他今天决定卖出,你们各自凭着自己的「自由意志」进行交易,并为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自负盈亏。

哪怕是执行量化交易的计算机,其背后也是拥有自由意志的人在进行操纵和负责。

 

到这里我们再重新整理一下思路。

在「寻找交易的圣杯」的路上有一个巨大的障碍,叫做「休谟问题」。

我们可以把金融市场中的「休谟问题」简化描述为「未来的价格具有不确定性」。

 

那么这种确定的「不确定性」,是否还可以再细分出不同的部分?

当然可以,这种「不确定性」可以继续分成两个部分:

(1)物理世界(非人)具有不确定性

(2)自由意志(人)具有不确定性

 

那些采用「科学」逻辑来对待金融市场、企图用科学的手段来「寻找交易的圣杯」的人,他们所期望解决的只能是第一种不确定性,物理世界的不确定性。

但实际上第二种不确定性,才是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的直接来源

自由意志(人)才是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的直接原因

因为所有的价格都是自由意志(人)交易出来的。

 

有这么一个常被拿来调侃的段子:

价格上涨的原因只有一个:有人在买。

价格下跌的原因只有一个:有人在卖。

这两句「永不出错」的话虽然是个用来开玩笑的段子,但却一点都没有错(咦?)

它们给出的解释是最直截了当的。

 

我们可以将其重新表述为下面这样更完整的形式:

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只有一个:有自由意志在买。

价格下跌的直接原因只有一个:有自由意志在卖。

自由意志才是影响价格上涨或下跌的直接原因

 

因此,整个金融交易体系并非单纯是「科学」逻辑的,它最直接的那一层逻辑是「社会命题」式的。

任何单纯使用「科学」逻辑来处理金融市场的行为,哪怕它很好地规避了物理世界的不确定性,但最终也都会因为自由意志的不确定性而失败。

而失败者也常常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人的不理性(其实就是自由意志的不确定性)

这样的归因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

自由意志才是影响价格上涨或下跌的直接原因

其他因素则通过影响自由意志,从而间接地影响价格。

但作为直接原因自由意志不能被忽略和跳过,我们不能直接由其他因素推导出价格的上涨和下跌。

 

当我们开始以「自由意志」为基础来思考问题时,市场的图景便以一种更加清晰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很多过去让人困惑的问题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解答:

价格为何常常与基本面背离?

因为基本面并不能直接影响价格,中间还隔着一个「自由意志」。

基本面通过影响「自由意志」,从而间接地影响价格。

 

技术分析为何可以解释过去,却很难预测未来?

因为过去的「自由意志」没有不确定性,而未来的「自由意志」具有不确定性。

具有确定性的历史可以被识别出模式,构成其技术面,但未来的价格由尚不确定的「自由意志」所创造。

 

当我们明白了金融市场主要是「社会命题」逻辑的之后,事情反而又有了新的进展。

因为面对「社会命题」,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共有的模式:

在「社会命题」之中,最重要的便是自由意志们的「共识」。

 

因此,市场情绪派的思路是对的。

我们要承认我们是在赌,赌市场的自由意志会形成什么样的共识(情绪)

你要做的,是提前于市场中的大部分人发现转换中的共识(情绪)

而影响共识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点很重要:

不科学的共识也是共识。

 

这么绕了一圈下来之后,我们对「问题是什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开始我们以为是问题是:

难道过去的价格之中,并不包含未来的价格走向?

而在进行了这么多层抽丝剥茧的哲学思辨之后,我们发现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应该是:

人们对于未来的价格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于是,先前被打入冷宫的技术分析又有了用武之地。

只是我们不再期望从「过去的价格」里直接预测出「未来的价格」。

因为「过去的价格」并不是「未来的价格」的直接原因,中间隔了一个关键的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才是未来价格的直接原因

我们要预测的是市场中自由意志们对未来的共识(情绪)

这种共识(情绪)不是「科学」逻辑的,而是「社会命题」逻辑的。

 

 

7. 回归:快抓住那个主力

我们在绕了这么大的一圈之后,结果却回到了「猜市场情绪」这么一件简单得不能简单的事情上。

这是很多人天生就能做到的,许多刚入行的愣头青,在进入金融市场后就自动掌握这个技能。

因为人类天生就是社会性的动物,许多人根本并不需要做什么哲学思考,也不需要走量化交易的弯路,他们完全可以自然而然地使用「猜市场情绪」的方法来进行交易,这是刻在DNA中的本能。

像《股市操练大全》里的那些「诀窍」,其实也是一种非常粗糙的「猜市场情绪」手法。

但是,只有了解了「猜市场情绪」的最底层原理之后,你才能明白「如何正确地猜市场情绪」。

 

猜市场情绪」其实就是预测市场中自由意志们的共识

自由意志自由意志之间是不同的。

不同交易者之间持有的资金量不同,因此他们各自影响市场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换句话说,不同自由意志之间的「共识」的权重是不同的。

当你有足够多的资金的时候,你甚至可以创造「共识」,直接影响价格。

例如坐庄控盘,释放假消息,拉抬或打压价格。

 

而哪怕是刚入行的愣头青,他们都可以本能地凭借在市场之外的社会中的经验,去寻找市场中的庄家、打听内幕消息。

因为他们知道市场中资金量最大的那个「自由意志」的想法,对市场最终的「共识」所产生的影响的权重最大。

想要了解一群人的想法?那先听听他们之中带头的那几个吧。

 

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常常无法完全了解整个市场的完整情况。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人便会选择只关心权重最大的那个自由意志的看法。

因此在金融市场中,人们常常会关心主力、庄家、机构、大户……这种做法是合理的,是合乎「社会命题」逻辑的。

这是拥有社会性的人类天生就会的游戏,寻找主力的游戏。

 

HW君发现自己也常常深陷于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之中。

HW君经常关心各国央行的政策与发言,尤其是美国的美联储与中国的人行,因为它们是市场之中最大的玩家。

全世界无数的金融从业者,每天都会盯着美联储的一举一动,因为美联储这个自由意志对于全球市场共识的影响权重最大。

所有人都关心美联储的政策和发言、何时Tapper、加息缩表、放水QE、鸽派鹰派……

这类央行金融研究,每个都套上了精致且高大上的外衣,但实际上却是在做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快抓住那个主力!

 

可是「主力」的看法并不总能代表整个市场。

共识一定要是所有自由意志的看法的加权

用政治学的话来说便是,人民的共识才是真正的共识。

 

这种理论在具体的货币领域有一个细分的应用,那就是「信用货币理论」。

依托「信用货币理论」,HW君也曾长期跟踪央行的政策:

而我的结论是,最终影响整个市场的,是所有市场的参与者,而非单单一个央行。

央行(或者主力)的情绪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市场的情绪。

 

基于「信用货币理论」,有一个指标非常适合用来反映中国的经济情况,那就是中国信贷脉冲(China Credit Impulse)。

也就是新增非金融部门信贷的变化量占GDP的比重。

它可以反映实体经济部门的贷款意愿,也就是实体经济中的「自由意志」们对未来经济的情绪。

这个指标目前知道和使用的人并不多,所以它产生的自我指涉并不严重,准确性暂时来说还算很高。

不过这是一个宏观经济的数据指标,无法用来指导任何具体的个股,所以想以此来炒股的朋友可能会失望了。

HW君会用这个指标来检验自己的宏观经济判断和理论体系的准确性。

 

但是这个指标是彭博终端的,软件光基础年费就要2.5万美元,因此HW君只能浏览一些第三方的残缺数据。

看来阻止HW君成为经济学家的,是钱包的问题。

 

 

8. 退场:金融于我何有哉

随着国内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遍应用,金融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卷入这个交易的游戏之中。

只需要极少量的造富神话,就可以吸引无数人进入,为金融市场源源不断提供博弈的素材。

但算上交易的手续费,以及时间与精力的成本,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在亏钱,只有少数人能够取得丰厚的利润。

除了股票,还有基金,现货、期货、权证、数字货币…….这个游戏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花样越来越多,但其实核心玩法都是一致的:预测未来

哪怕未来难以预测,但这些游戏还是会一直持续下去,因为人类的贪婪和恐惧是一直存在的。

 

那么我们可以找到「交易的圣杯」吗?

答案是不可以的,它就和永动机一样,是无法实现的。

 

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如「交易的圣杯」真的存在,拥有它的人一定可以在市场中赚钱。

那么假设「交易的圣杯」的秘密被泄漏,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诀窍,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市场中赚钱?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在金融市场中,一个人的利润往往是另一个人的亏损,天上不会掉馅饼。

 

虽然「交易的圣杯」并不存在,但是我们还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虽然人类无法制造永动机,但我们还是会孜孜不倦提高机器的做功效率。

同样的,虽然我们无法找到「交易的圣杯」,但是却可以努力让自己交易体系的胜率无限接近它。

 

而坏消息是,哪怕你的胜率提高了,你也无法知道这种提高是因为自己策略对了,还是说只是运气好。

休谟问题」是一把一直悬在我们头上的剑,我们可以忽略它,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

前面说过,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1)物理世界(非人)具有不确定性

(2)自由意志(人)具有不确定性

也就是它有两个层次的不确定性

哪怕你的策略完全是错误的,但是因为外部世界的阴差阳错,你还是可以在市场中成为战无不胜的股神。

也就是(2)的部分完全错了,但是因为(1)也有不确定性,两者叠加之后反而对了。

这种事情我们其实经常能见到,某人晚上梦到了某个股票,照着买入后大赚一笔,然后还运气极好,连着蒙对几次。

这种情况下胜率的提高并不是因为策略做对了,只是纯粹运气好而已。

 

虽然「休谟问题」暂时无解,但生活总要继续,交易还要进行,于是我们采用了「贝叶斯立场」。

在黑天鹅出现之前,我不管,天鹅就只是白的。

而因为金融市场是个由人构成的系统,它是「社会命题」逻辑的,这样在「不确定性」之中我们反而有了确定的着手点。

面对一个「社会命题」逻辑的市场,那么正确的操作方式便是「寻找市场的共识」,也就是「猜市场情绪」。

 

而「猜市场情绪」无非是比谁猜得更全面更准确而已。

当你知道了市场中所有人未来某段时间内的想法的加权,就可以推测出价格。

因为价格上涨的原因只有一个:有人在买。

而价格下跌的原因只有一个:有人在卖。

但显然你不可能获取所有的信息,市场的信息浩如烟海,你无法穷尽。

 

即便你穷尽了,也会遇到另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你自己就是市场的一部分。

例如你在收集了市场的全部信息之后,你选择买入(或卖出),这个时候其实你的行为作为市场的一部分,又改变了市场其他人的想法,让市场出现了新的状态,于是你之前的决策就过期了,又需要重新收集信息。

同时,你在收集市场的信息时,你要如何面对自己的想法?要知道你的自由意志就是这个市场的一部分。

于是你的自由意志会发生自我指涉,造成某种无法稳定的递归。

这就是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中所说的「反身性」的一种表现。

(见《经济 | 通胀预期与真实通胀,反身性与自我实现预言》)

 

当然现实中并没有人能够穷尽市场的信息,大家都采取了比较务实的做法:

抓住那个主力。

猜市场情绪」就成了「猜主力情绪」。

当然主力还是分很多种的,最大的主力是美联储,于是每天都有无数金融从业人员盯着美联储的一举一动。

可是「主力」的看法并不总能代表整个市场,共识一定要是所有自由意志的看法的加权人民的共识才是真正的共识。

这是HW君依据「信用货币理论」,长期跟踪央行政策之后得出的结论。

 

HW君知道很多看到这里的朋友,想要一个最终的答案。

但这篇文章并不能给出一个这样的答案,为一切盖棺定论。

其实HW君从很久之前开始就没有持有任何股票或者基金,假如现在让我买一支股票,我估计会是那种买完就卸载软件等几年再去看的操作。

我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具体的个股,因为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东西我想去研究。

 

这一路下来,我的关注点早已不在「金融」上了,而是在与「自由意志」相关的哲学问题上。

金融于我何有哉。

虽然不碰具体个股,但宏观经济仍然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各种经济热点我也一直有在追。

所以如果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HW君还是很乐意来跟大家分享。

 

在不久之前,HW君发布了三篇关于「信息哲学」的文章:

这三篇关于「香农信息熵」的文章,在试图寻找一个更底层的理论,是另一个崭新的起点。

一个基于香农信息熵的更底层的理论,最终也许可以用来回答「自由意志、休谟问题、波普三个世界、图灵停机问题、量子力学」等长期困扰着我的哲学问题。

这固然可以当作是一个民科/民哲的自嗨,但的确是我的兴趣所在。

 

(本章节完)

By HW君 @ 2021-08-22

guest
3 评论
最新
最旧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黄叔叔1973
黄叔叔1973
2022-12-28 17:13

您好, 我是广州人,从事金融业多年,也非常喜欢研究哲学。
最近无意发现您的公用号,大部分文章都拜读了,觉得非常有意思。
本文涉及到我的专业,所以认真仔细的看了研究了一下。
本文提到的许多观点和经历,我都非常认同,自己也身同感受。
经历了像您说的一些过程,一个非常偶然的机遇,最近我似乎找到了一个无限接近终极的答案,关于金融交易的。
开悟后发现,要找到持续稳定的方法,答案其实不在,或者不完全在千变万化的市场,而是在自己在构建自己的资金曲线上。市场是不确定的,因为无论怎样做,我们都无法控制别人,而市场是由千千万万个别人组成。
所以,要寻找确定性,来自于自己对曲线的控制和构建。当然,如何结合实际操作的方法和内容相对比较复杂,这里就不一一论述。
这里要表述的是,许多看是复杂无解的事情,有时间换个角度去想,反而很简单的就能够找到答案。有时候这些的思考路径,还是要通过哲学思想去寻找帮助。
很欣赏您的思考方式和对专业的专注,希望可以和您进一步的交流学习,如果可以,看看是否可以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感谢,盼复!

test
test
2022-08-22 11:59

我们可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如「交易的圣杯」真的存在,拥有它的人一定可以在市场中赚钱。

那么假设「交易的圣杯」的秘密被泄漏,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这个诀窍,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市场中赚钱?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在金融市场中,一个人的利润往往是另一个人的亏损,天上不会掉馅饼。

这个思想实验,好像只能说明圣杯没被泄漏,并不能说明圣杯不存在。可以这么想,持有圣杯的人意识到到不可能所有人都赚钱,也就意味着圣杯一旦被所有人知道就不再是圣杯,所以持有者不会公开。

Joe
Joe
2021-08-22 23:51

“大部分人可能永远都走不到这里。”
这也是西西弗斯神话和富爸爸的老鼠轮,大部分人是跳不出来轮子的。所以富人永远是少数,社会金子塔结构符合正态分布。
所以高处不胜寒,看破红尘之后反而挺无聊挺累的😂